
会员用户请关注新公众号:百家社评,以防走失!
以色列站在道义的十字路口
发布时间:2025-09-23
最近,以色列正面临一场远比军事对抗更严峻的危机。这场危机不来自战场,而是来自国际社会日益强烈的道义压力。
从军事上看,今天的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拥有压倒性优势。它能随时对周边目标发动打击,行动自由度极高,无论是巴勒斯坦还是哈马斯,都无法在正面战场上对其构成实质性威胁。
但历史一再证明,武力可以占领土地,却换不来长久的安全。真正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是人心向背,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再坚固的堡垒,也扛不住内外夹击;再先进的武器,也无法对抗全世界的谴责。
西方态度正在转变
曾是以色列最坚定支持者的西方国家,近年来态度明显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外交承认。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马耳他等多个国家相继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不是简单的外交表态,而是对当前局势的重新定性——越来越多国家认为,巴勒斯坦建国不是施舍,而是一项基本权利。
二是民间抗议。在伦敦、巴黎、罗马、布鲁塞尔、日内瓦等城市,大规模游行不断发生。民众走上街头,抗议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要求本国政府停止支持以方的“集体惩罚”。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公开表示,加沙局势“无法容忍”,并强调“两国方案”是解决冲突的唯一出路。他明确指出,巴勒斯坦人建国是权利,不是奖励,没有这一基础,地区就不可能实现和平。
加沙的现实:人间地狱
在加沙,已有超过6.5万人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图片和视频,展现的是断壁残垣、失去亲人的哀嚎、饥饿的儿童和残缺的肢体。这些画面触目惊心,许多人不忍直视。
这不是战争,这是对一个民族的系统性摧毁。当一个地区的孩子普遍活不到成年,当一所医院被反复轰炸,当断水断电成为常态,所谓的“自卫”早已越界。
谁在施暴?谁在反思?
面对这一局面,有人习惯贴标签,动辄扣上“亲以”或“亲巴”的帽子。但作为中国人,我们关心的不是站队,而是基本的人类道义。
我曾在中东做过两年记者,亲历过耶路撒冷、拉姆安拉和加沙的日常。我有犹太朋友,也有巴勒斯坦朋友。他们都是普通人,渴望安全、尊严和正常生活。但这两个民族却深陷仇恨循环,一代又一代人为上一代的恩怨付出代价。
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平民,当然不可接受,国际社会也普遍谴责。以色列有自卫权,这一点没有争议。但自卫不等于无限报复。6万多人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是平民,这种规模的杀戮早已超出合理范围。冤有头,债有主,用整个民族的苦难来偿还个别极端分子的罪行,这与恐怖主义有何区别?
更值得深思的是,许多站出来批评以色列的,正是犹太人自己。
美国参议员伯尼·桑德斯,身为犹太人,明确表示:“以色列有权自卫,但无权在加沙杀害成千上万无辜的平民。”他指出,断水断电、封锁人道援助,不仅不道德,也违反国际法。
还有一位西方大学的犹太教授,在课堂上痛斥那些用“大屠杀”历史为当前暴行辩护的人。他本人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的后代,家族几乎全部遇难。他说:“正是因为我父母的经历,我更不能沉默。用过去的苦难为今天的罪行开脱,是最无耻的行为。”
这种来自内部的反思,比任何外部批评都更有分量。
美国的角色不可忽视
以色列之所以能持续采取极端行动,背后离不开美国的纵容。美国在联合国多次动用否决权,阻止对以色列的批评决议;在军事和外交上提供全面支持,使其几乎不受任何制约。
没有美国的默许,以色列不可能如此肆无忌惮。可以说,加沙的每一具尸体,美国都难辞其咎。
未来会怎样?
目前看不到局势缓和的迹象。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反而将国际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行为,称为“对恐怖主义的奖励”,并暗示可能进一步吞并约旦河西岸土地。
这种反应只会加剧孤立。当一个国家失去道义基础,即使拥有最强军队,也难以长久生存。以色列的建国,本就建立在国际同情和道义支持之上。如今,这份支持正在迅速流失。
阿拉伯世界长期分裂,国际社会反应迟缓,这让加沙的悲剧持续上演。日本原本也计划承认巴勒斯坦国,但在美国压力下退缩,足见地缘政治的现实冷酷。
对巴勒斯坦人来说,象征性的外交承认远远不够。他们最需要的是停火、食物、药品和生存的希望。
历史的轮回与警示
几十年来,巴以冲突始终在重复同样的悲剧。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就知道耶路撒冷、阿拉法特、沙龙,如今新一代人仍在面对同样的杀戮和仇恨。
时间仿佛在那片土地上停滞。但历史不会永远循环。古人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今天的以色列,正站在这个关口。它可以选择继续用武力压制,直到彻底失去世界的支持;也可以选择回头,推动真正的和平谈判。前者可能带来短期安全,但终将导向更大的灾难;后者艰难,却是唯一可持续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