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马德里会谈之后:中美经贸博弈的八个关键


2025年09月17日 
 

中美经贸团队在马德里结束了新一轮对话。
没有联合声明,没有签字仪式,也没有高调宣布“取得重大进展”。
但双方代表团都释放出“气氛良好”“坦诚交流”的信号,国际媒体也普遍解读为“积极信号”。

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汹涌。
一场没有硝烟的谈判,胜负不在结果,而在节奏、用词与潜台词。

要判断未来走向,不能只看说了什么,更要看怎么说。
以下八大关键点,才是真正的风向标。


一、“会谈” vs “磋商谈判”:话语权之争

这是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差异。

中方始终称此次系列对话为“经贸会谈”。
美方则统一使用“经贸磋商谈判”(trade consultations and negotiations)。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 “会谈” 是中性词,强调交流、沟通,不预设成果,也不承认既有框架的合法性。
    它意味着:我们坐下来谈谈,但不代表承认你那一套规则。
    中方的逻辑是:特朗普政府搞单边加税、技术封锁、投资限制,破坏了正常经贸关系的基础。
    现在你要谈?可以,但得先解决这个“对等关系”问题——也就是美方强加的限制措施是否继续存在。
    只有这个问题谈妥,才能进入真正的“磋商谈判”。

  • 而美方用“磋商谈判”,则是把现状直接当作谈判起点。
    它默认:中美之间存在“争端”,而美国的限制措施是“合理反制”,是可以拿出来讨价还价的筹码。
    换句话说,美方试图将“非法施压”包装成“合法谈判条件”,从而占据道德和程序高地。

这不仅是语言游戏,更是战略操弄。
美方之所以不断加码制裁、扩大实体清单、追加关税,就是为了在谈判桌上制造更多“筹码”。
它的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让中国始终处于“应对状态”——疲于解释、疲于申诉、疲于妥协。

中方坚持用“会谈”,就是在拒绝被带节奏。
你不撤招,我就不入局。
你要谈,可以,但得按规矩来。


二、人员级别:低配背后的战略克制

本次马德里会谈,中方代表是副部长级官员,美方也是同级。
对比2018年贸易战初期,双方动辄派出部长甚至副总理级人物,这次显然“降格”了。

但这不是示弱,而是精准控制预期

高层接触一旦失败,容易引发市场剧烈波动和舆论升级。
而副部级“工作层”对话,进可攻,退可守。
谈成了,是进展;谈崩了,也只是“技术性分歧”。

更重要的是,这种低配安排传递一个信号:
我们不急于达成协议

中国清楚,特朗普若重返白宫,现有任何协议都可能被撕毁。
与其现在签一堆纸面承诺,不如保持弹性,留待未来再定。


三、议题范围:只谈“当下”,回避“根本”

本轮会谈聚焦三大议题:

  1. 关税问题;
  2. 投资限制;
  3. 出口管制。

全是特朗普政府时期遗留下来的“限制性措施”。

但双方都刻意回避了一个核心问题:
结构性矛盾——即产业政策、补贴体制、国企角色、技术竞争等深层分歧。

美方想谈这些,但中方明确表示:
“当前阶段,重点是解决美方单边措施带来的实际困难。”

这意味着:
你可以提你的问题,但我不会在这个场合回应。
你要谈根本问题?可以,等你先把枪从我头上拿开再说。

这是一种典型的“分步走”策略。
先解决紧急威胁(如关税),再讨论长期安排。
否则,一边挨打一边谈判,注定是不平等对话。


四、时间窗口:为大选前的“静默期”铺路

会谈选在9月中旬,绝非偶然。
距离美国大选只剩不到两个月,拜登政府需要向国内释放“对华强硬有所进展”的信号,以缓解企业界对供应链断裂的焦虑。

而中国也需要一个“可控的缓和氛围”,避免在大选前刺激美国民意进一步反华。

因此,这次会谈本质是一次“风险管控操作”。
目标不是突破,而是防止恶化。

双方都不希望在大选前出现重大冲突,给对方攻击自己的口实。
所以,谈出一点“积极氛围”,就够了。


五、技术脱钩:现实已比言辞走得更远

尽管官方口径仍在强调“沟通”“对话”,但现实层面,中美技术脱钩早已深入骨髓。

半导体领域,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层层加码,连日本、荷兰都被拉入围堵体系;
人工智能方面,英伟达高端芯片对中国大陆禁售,云端算力也被限制;
生物技术、量子计算、航空航天,几乎所有前沿领域都在建立“防火墙”。

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的“经贸会谈”更像是在为既成事实做合法性背书
美方不会松口关键技术管制,中方也不会放弃自主替代路线。

真正的较量不在谈判桌,而在实验室、生产线和资本市场上。


六、第三方市场:争夺全球中间地带

中美都知道,未来的经贸格局不只是双边问题,更是全球站队。

欧盟、东南亚、拉美、非洲,谁能在这些市场赢得更多合作伙伴,谁就掌握规则制定权。

因此,本轮会谈虽未直接提及第三方,但双方都在通过“非正式渠道”向盟友施压:

  • 美国警告欧洲企业:“减少对华依赖,否则将面临审查”;
  • 中国则通过RCEP、金砖机制、产能合作,扩大经济影响力。

这场博弈的核心,是谁更能提供稳定预期和市场准入
美国靠安全捆绑,中国靠产业链和基建。
谁能赢,取决于中间国家信谁。


七、国内政治:拜登的困境与中国的定力

拜登政府面临两难:

  • 商界要求缓和对华关系,降低通胀压力;
  • 国会鹰派则要求更强硬,否则就攻击总统“对华软弱”。

因此,拜登只能采取“半步前进”策略:
既展现对话姿态,又绝不松动核心制裁。

而中国则相对从容。
经济虽有压力,但能源、粮食、工业体系基本自足,外部冲击可控。
再加上“内循环”战略推进,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正在结构性下降。

这种定力,使中国在谈判中更有耐心。
你不让利,我可以等。


八、未来走向:不会有“大协议”,但会有“小默契”

综合来看,短期内中美不可能达成所谓“第二阶段经贸协议”。
原因很简单:

  • 特朗普随时可能回归,任何现任政府签的协议都可能作废;
  • 根本矛盾未变,竞争主轴未改;
  • 双方互信已彻底破裂。

但也不至于全面脱钩或爆发新关税战。
因为代价太大,谁都承受不起。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低烈度共存模式”:

  • 在气候、禁毒、公共卫生等非敏感领域保持沟通;
  • 在经贸上维持“部分脱钩、有限合作”的混合状态;
  • 在高科技领域继续冷战式对抗;
  • 在传统制造业和消费品领域保持贸易流动。

这是一种“带着镣铐跳舞”的新常态。
没有握手言和,也没有全面开战。
只有无休止的试探、反制与僵持。


结语:语言是武器,沉默是答案

马德里会谈没有声明,恰恰说明了一切。
真正的博弈,从不需要公告天下。

当美方还在用“磋商谈判”给自己造势时,
中方用一个“会谈”二字,划清了底线。

未来几年,中美经贸关系不会变好,也不会崩盘。
它将长期处于这种“谈而不拢、打而不破”的胶着状态。

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平衡。



已有0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俄白联合军演引发波兰关闭边境,中欧班列面临中断
下一篇:10万大军集结,普京军演震慑北约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