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2025年10月1日,一支名为“全球坚韧”的国际援助船队,在驶向加沙途中被以色列海军拦截。
这支船队从欧洲出发,由40多艘船只组成,载着近500名志愿者,包括议员、医生、律师和一些公众人物。他们的目标很明确:突破以色列对加沙的封锁,运送人道物资,并呼吁建立一条稳定的海上援助通道。
但船队还没靠近加沙,就被以军强行截停。
10月1日晚,以色列海军先切断了船队的通讯信号,随后派出军舰靠近并登船。
现场视频显示:
船队组织方确认,超过440人被扣押,全部被带到以色列阿什杜德港。以方称这些人“安全且健康”,之后将被驱逐回欧洲。
以色列外交部在10月2日发表声明,称这次行动“已结束”,船队“未能进入战区”,并警告任何接近“禁区”的船只都将被拦截。
以方还发布视频,称行动“受控且非暴力”,强调封锁是出于安全考虑,人道物资可通过“批准渠道”进入加沙。
船队被拦,引发国际强烈反应。
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土耳其、阿根廷等国民众上街示威,抗议以色列在公海拦截和平船队。
西班牙马德里、巴塞罗那等地民众聚集在外交部外,要求政府对以色列实施制裁。
但反应最激烈的,是哥伦比亚。
总统佩特罗宣布:
哥外交部称,两名哥伦比亚公民在国际水域被扣,是以色列的“绑架行为”。
土耳其外交部更直接,指责以色列的行动是“恐怖主义行为”,严重违反国际法。
委内瑞拉称以色列封锁援助是“种族灭绝工具”;
南非总统拉马福萨批评以方行为违法,要求立即放人;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证实有8名公民被扣,斥责以色列“阻止人道任务”;
荷兰、卡塔尔也发声谴责,正在核实本国公民是否被拘。
争议焦点在于:以色列有没有权力在公海拦截这支船队?
船队方说:这是国际水域,我们有权通行。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海上的船只享有航行自由,除非涉及海盗、贩奴等特殊罪行,其他国家无权拦截。
以色列说:我们在打仗,封锁合法。
以方引用国际法中的“战时例外”原则,称加沙是战区,为防止武器流入,有权在公海实施军事封锁。他们强调,这不是针对人道援助,而是为了国家安全。
但问题在于:
联合国支持的评估显示,2025年8月,加沙的粮食安全指标已突破“饥荒门槛”;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大量儿童严重营养不良;
世界粮食计划署称,目前进入的物资远不足以阻止大规模饥饿。
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一边说“没人挨饿”,一边又不让援助船靠岸,只允许物资通过陆路“批准通道”进入,实际审批严格、数量有限。
以色列常拿“既定渠道”当理由,说援助不是送不到,而是必须走指定路线。
但现实是:
在这种紧急状态下,靠陆路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而海上通道一旦打通,能一次性运送大量物资。
“全球坚韧”船队的目的,不只是送几吨物资,更是用行动告诉世界:
封锁必须打破,人道不能等审批。
这不是挑衅,而是对生命的基本回应。
2010年,土耳其“蓝色马尔马拉号”援助船试图突破加沙封锁,同样在公海被以色列突击队登船。
那次行动中,9名活动人士被射杀,多人受伤。事件引发全球谴责,土耳其与以色列断交多年。
那次之后,国际社会更清楚一点:
以色列不会容忍任何挑战其海上封锁的行为,哪怕对方手无寸铁。
“全球坚韧”船队明知风险,仍选择出发,正是因为他们看到加沙的现实——
孩子饿得走不动,病人等不到药,救援车卡在检查站。
他们想用行动逼世界关注:封锁不是“安全措施”,而是让平民持续受苦的工具。
以色列用军舰、水炮、枪支拦下了一支和平船队,把400多人扣下驱逐。
但他们拦不住越来越多的人在问:
为什么一个被围困的地区,连基本生存物资都要靠冒险才能进入?
国际法讲得很清楚:不能以战争为名,让平民挨饿。
人道援助,不应被当作军事威胁。
加沙的困境,不是缺渠道,而是缺公正。
当程序成了拖延的借口,安全成了封锁的理由,
最受伤的,永远是那些等不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