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右侧登录口登录后,可浏览全文
最近沙特遇到两件挺窝火的事。第一件事,沙特“帮”了以色列一把,虽然它自己可能都不想承认。背景是这样的:以色列和也门胡塞武装长期互相攻击,但以往这些打击大多绕着走,尽量不经过其他国家领空,尤其是沙特这种大国。可前段时间,以色列在空袭卡塔尔时,导弹是直接穿过沙特领空过去的。这一下开了个口子。胡塞武装一看:以色列都能借道沙特,那我反击以色列……
2025-09-16
9月10日,枪杀美国右翼网红查理·柯克的嫌犯泰勒·罗宾逊落网。22岁的罗宾逊出身犹他州一个典型的白人中产家庭,成绩优异,拿过大学奖学金,按常理本该走一条“美国梦”标准路径。但他最终选择用一把枪结束柯克的生命,随后被亲生父亲向FBI举报,才没能彻底消失。案发后,共和党与保守派迅速将事件政治化,把柯克塑造成“殉道者”,掀起一场席卷全美乃至波及盟国的悼念潮。英国、澳大利亚街头出现集会,韩国人也走上街头喊出“今天我们都是查理·柯克”。一些韩国民众白天游行,晚上守灵,哭得情真意切。可讽刺的是,在柯克被杀前,绝大多数韩国人根本不知道他是谁。这场全球哀悼来得突兀,也来得精准。它不是自发的情感流露,而是一场有组织的政治动员。柯克生前是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阵营的旗手级网红,靠煽动对立、挑衅左翼、制造争议积累流量。他不是政客,也不是思想家,就是一个靠“骂人”吃饭的意见领袖。他的死,对一部分人是悲剧,对另一部分人却是解脱。可美国当局和保守派的反应,不是调查案件、反思暴力,而是立刻转向“追查凶手同党”——哪怕对方只是在网上说了一句“死得好”。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兰道在9月11日发推,公开威胁所有持有或申请美国签证的外国人:不得在……
2025-09-14
卡塔尔自诩中东的“瑞士”,走的是四面逢源的路线——跟伊朗眉来眼去,和以色列暗通款曲,对美国更是鞍前马后。它每年砸重金买美制武器,F-15QA、爱国者系统一单接一单,表面看是军备升级,实则不过是花钱买个心理安慰。真要打起来,卡塔尔国防靠的不是这些装备,而是驻扎在乌代德空军基地的美军。换句话说,它的安全是外包的,保镖是租来的。可问题就出在这儿:你把安保外包给了“中东美军”,而以色列恰恰是这支力量的实际操盘手。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从来不是为谁主持公道,而是服务于以色列的战略节奏。在这种结构下,卡塔尔所谓的“中立”和“防御能力”根本不堪一击。以色列真要动手,别说防空系统能不能拦住导弹,关键是那些美制武器的启动权限,掌握在谁手里?没有华盛顿点头,很多系统连电都充不上。所以,别说什么“防得住”,那是自欺欺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东那些王爷们,一边在公开场合跟美国称兄道弟,一边偷偷给巴基斯坦、塔利班甚至某些极端组织输血。他们不傻。他们清楚得很:自己花大价钱……
2025-09-13
昨晚,美国警方宣布抓获枪杀MAGA核心人物查理·柯克(CharlieKirk)的嫌疑人——泰勒·罗宾逊(TylerRobinson),22岁,犹他州本地人,与父母同住。案件本身尚未进入司法审判阶段,但围绕这名年轻嫌疑人的身份、动机与政治立场的争论,早已在全美舆论场炸开锅。左翼说他是极右翼Groyper;右翼坚称他是极左Antifa成员。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仿佛这起案件只是他们意识形态战争中的又一场战役。而公众,又一次沦为政治叙事的看客,在信息碎片中拼凑真相。但问题是:我们真的能用“左”或“右”来定义这个人吗?还是说……
这件事本身不意外。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整个过程没有悬念,没有震惊,只有程序化的愤怒与必然的报复循环。这说明美国的政治暴力,已经从边缘现象,演变为结构性常态。一、政治极化走到尽头,就是“物理解决”美国党争早已不是政策分歧,也不是治国理念之争。它早已越过“立场对立”的红线,滑向“你死我活”的深渊。当政治变成宗教,立场就是信仰,对手就是异端。而对待异端,历史上从来只有一个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