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乌克兰称反攻取得进展,2万外国雇佣兵参战,战局进入新阶段


2025年09月16日 
 

2025年9月14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公开表示,乌军在苏梅州边境方向有所推进,并在顿涅茨克和哈尔科夫地区对俄军造成“重大损失”。同一天,俄罗斯国防部通报称,过去24小时内,俄军防空系统在多地拦截了361架乌克兰无人机和多枚美制“海马斯”火箭弹。

更引人关注的是,多家俄罗斯媒体披露:目前在乌克兰作战的外国雇佣兵人数已超过2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北约国家。这一消息如果属实,意味着俄乌冲突的性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最初的地区战争,演变为带有直接对抗色彩的国际化冲突。

一、外国雇佣兵大量参战,北约身影若隐若现

9月15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公开表示:“北约已经在和俄罗斯作战,这不需要额外证明。”他指出,北约不仅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和情报支持,还通过间接和直接方式参与战斗,因此“说北约在与俄罗斯作战是准确的”。

俄罗斯安全部门的情报显示,目前在乌作战的外国雇佣兵来源广泛,包括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尼加拉瓜等国。但更关键的是,来自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北约东翼国家的人员大量出现,其中不少是退役军人,甚至有现役军人换上便装或伪装成“国际志愿军”直接参战。

据塔斯社援引一名代号为“Dondos”的俄军情报人员的说法,这些人员并非单纯为了报酬参战,而是接受过北约标准训练,使用北约制式武器,战术配合严密,与乌军协同作战。他们更像是“摘掉国旗的正规军”,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雇佣兵。

2万人的规模意味着什么?相当于乌军在东部战线多出一个整编军团。而且这些人大多是经历过实战的老兵,战斗力远超乌克兰临时征召的新兵。对俄军来说,这直接增加了前线作战的难度和伤亡压力。

二、俄军火力占优,但推进缓慢

从战场态势看,俄军在正面仍保持强大压力。进入秋季后,俄军在库皮扬斯克、红利曼、康斯坦丁罗夫卡、红军城等多个方向持续进攻,逐步压缩乌军防线。

在红军城一带,俄军一次性投入了五个海军陆战旅:太平洋舰队155旅、40旅,里海舰队77旅,波罗的海舰队336旅,北方舰队61旅。这些部队多为精锐老兵,穿着标志性的海魂衫,战斗力较强。

在库皮扬斯克方向,俄军小股突击队再次利用地下天然气管道渗透进入城区。乌军被迫在管道内加装铁丝网、注水封堵,以阻止俄军渗透。这种非常规战术的出现,反映出前线战斗的残酷和胶着。

俄军的最大优势在于火力。无论是坦克、火炮、导弹还是无人机,俄军在数量上都占据明显优势。相比之下,乌军因重武器不足,反攻往往“雷声大、雨点小”,难以形成突破。

但问题在于,俄军虽然火力猛,推进速度却很慢。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消耗巨大。同时,后方的能源和交通设施正成为乌军的重点打击目标。

三、乌军打“麻雀战”,专攻俄后方软肋

如果说俄军靠的是正面火力压制,那乌军的反击策略更像现代版的“麻雀战”——不求大规模突破,而是用小规模、高频次的袭击,持续消耗俄军的战争潜力。

与二战时期的游击队不同,今天的乌军使用无人机、远程导弹和特种小分队,专门攻击俄罗斯境内的炼油厂、化工厂、铁路枢纽等关键设施。

仅在2025年8月,乌军对俄境内成功实施了45次袭击,其中一半针对能源设施,22次命中炼油厂、油库和天然气站。这些设施不仅为俄罗斯创造外汇收入,也是前线军队燃料和弹药的重要来源。

如今,俄罗斯部分地区的能源供应已出现紧张。列宁格勒州基里希炼油厂、彼尔姆化工厂、下诺夫哥罗德州铁路枢纽接连被袭,导致部分地区汽油供应短缺。这对俄军的长期作战能力构成了实际威胁。

俄罗斯国土辽阔,边境线漫长,防空系统再强也难以做到全覆盖。即便有S-400、“铠甲-S1”等先进系统,面对成百上千架低成本无人机的饱和攻击,也显得力不从心。

泽连斯基已公开表示,要用无人机“消耗战”拖垮俄罗斯的战争机器。

四、欧美施压不断,但内部矛盾重重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近期也转变了态度,不再高喊“和平谈判”,而是公开呼吁欧洲彻底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他的逻辑很直接:要削弱俄罗斯,就必须切断它的能源收入。

但问题在于,欧美之间并非铁板一块。欧洲虽然嘴上支持乌克兰,但许多国家仍在进口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尤其是通过“影子船队”和第三国转运的方式。

特朗普干脆把球踢给欧洲:除非欧洲对中国和印度加征高关税,阻止它们大量购买俄油,否则美国不会进一步跟进。这实际上是在逼欧洲与中国撕破脸,为乌克兰战争埋单。

与此同时,英国前首相约翰逊公开呼吁欧洲国家派正规军进入乌克兰。这等于直接将北约拖入战争。但现实是,欧洲多数国家并不敢这么做,目前的雇佣兵模式,恰恰说明它们只想以“灰色方式”参战,避免与俄罗斯正面冲突。

五、俄罗斯还能撑多久?

这场战争早已不是2022年那种“特别军事行动”,而是全面的持久消耗战。俄罗斯能否坚持下去,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

第一,能源出口能否维持。 乌军持续用无人机打击炼油厂,如果俄罗斯的炼油能力被严重削弱,其能源出口收入将大幅下降,直接影响军费和经济稳定。

第二,兵源能否持续补充。 俄罗斯有200多万退役军人和数十万合同兵,但战争拖得越久,年轻人参军意愿越低,社会承受力也会下降。前线伤亡不断,能否持续填补缺口是个大问题。

第三,北约是否会直接出兵。 目前2万雇佣兵参战已是重大升级。如果未来人数增加到10万,甚至出现北约正规部队,俄罗斯将不得不面对与北约的直接战争,局势将彻底失控。

目前,俄军仍在多个方向保持进攻态势,掌握战场主动权。但乌军通过打击后方能源设施,正在逐步削弱俄军的战争潜力。

如果俄罗斯无法有效应对无人机袭击,战争拖得越久,消耗就越大,经济和军事压力也会越重。

六、谁先撑不住?

乌克兰的策略很明确:依靠西方持续援助,用消耗战拖垮俄罗斯。俄罗斯的应对则是靠资源和体量硬扛,同时加快进攻节奏,争取在西方援助枯竭前结束战事。

但现实是,西方国家的民众对援助乌克兰已出现疲劳,乌克兰自身的人力资源也接近极限。

俄罗斯的问题在于,虽然工业体系庞大,但受国际制裁影响,出口受限,能源收入面临被切断的风险。一旦钱袋子出问题,军队的运转和装备生产都会受影响。

这场战争,本质上是一场“比谁先撑不住”的较量。

乌克兰想拖垮俄罗斯,俄罗斯则想在乌克兰“血流干”之前逼其崩溃。

现在,2万外国雇佣兵的出现,让战争性质更加复杂。它已不再只是俄乌之间的冲突,而是演变为一场大国之间的战略消耗战。

未来几个月,可能是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期。

最终的问题是:俄罗斯和乌克兰,谁会先被拖垮?



已有0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美国战略大溃退:从全球霸权到西半球自保
下一篇:多哈会议的沉默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