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2025年9月17日,美联社报道,法国、德国、英国三个欧洲国家联合欧盟高级代表再次向伊朗施压,要求其立即全面配合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对核设施的核查,否则将在10天内推动恢复联合国对伊朗的制裁。
这一举动发生在伊朗刚刚经历大规模军事打击之后,显得格外突兀。
就在2025年6月,美国与以色列联手对伊朗境内多处关键核设施发动空袭。6月13日起,为期12天的军事行动中,福尔多铀浓缩厂、纳坦兹核设施以及伊斯法罕的一个未公开地点遭到精确打击。这些地点是伊朗铀浓缩和核研究的核心基地。
其中,福尔多深埋于山体之中,曾被认为是难以摧毁的设施,但在美军使用的重型穿透炸弹攻击下严重受损。纳坦兹作为伊朗核计划的象征性地点,多次遭遇破坏,此次空袭后已基本瘫痪。伊斯法罕的核研究设施也遭到系统性摧毁。
此外,以色列空军还对德黑兰实施了多轮打击,伊朗国家电视台的发射设施被直接命中,首都防空系统形同虚设,以军战机在空中自由进出。
在遭受如此严重的军事打击后,伊朗非但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同情,反而被西方要求“配合核查”,否则面临新一轮经济制裁。这种局面引发了广泛质疑:为什么挨打的一方要承担后果,而动手的一方却不受追究?
2015年7月,伊朗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六国达成《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即伊核协议。协议的核心内容是:伊朗限制铀浓缩活动,减少离心机数量,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严格监督,作为交换,西方解除对伊朗长达十余年的经济制裁。
协议的初衷是通过透明化和监督机制,确保伊朗核计划仅用于和平目的,避免地区核扩散。
然而,2018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单方面宣布退出该协议,理由是怀疑伊朗“隐瞒军事核计划”。随后,美国重启并加码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封锁其石油出口和金融系统,导致伊朗经济严重衰退。
尽管欧洲国家当时表示将继续维护协议,并设立“INSTEX”结算机制试图绕开美国制裁,但实际效果有限。面对美国的高压,欧洲并未采取实质性行动支持伊朗履约。
在这种背景下,伊朗逐步恢复铀浓缩活动,增加离心机数量,突破协议限制。这并非一开始就违背协议,而是对美国毁约和欧洲未能履行承诺的回应。
因此,伊核协议的崩溃,责任主要在于美国的单方面退出和后续的极限施压政策,而非伊朗的主动违约。
2025年6月的空袭并非突发事件,而是长期战略的一部分。
以色列长期将伊朗的核能力视为生存威胁,认为任何可能接近核武器门槛的国家都必须被提前遏制。美国则出于维持中东主导权的考虑,不希望该地区出现能够挑战其军事优势的力量。
此次行动中,美军提供卫星情报、电子支援和空中加油,部分目标由美军轰炸机直接打击。以色列则出动F-35等先进战机执行精确打击任务。双方配合紧密,目标明确:摧毁伊朗的铀浓缩能力和导弹研发基础设施。
空袭之后,伊朗的核计划遭受重创,防空体系暴露严重缺陷,地区军事影响力大幅下降。
按理说,一个主权国家在未宣战的情况下遭到外国军事打击,国际社会应予以谴责。但欧洲三国(英、法、德)不仅没有批评美以行动,反而在此后继续要求伊朗“全面开放核设施接受核查”。
他们援引的是伊核协议中的“快速恢复机制”——如果伊朗被认为违反协议,此前取消的联合国制裁可被迅速重启。
问题是,协议早已被美国撕毁,伊朗也已不再受其约束。此时再用这个机制施压,显然不合逻辑。
更矛盾的是,伊朗已经在埃及等第三方斡旋下,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达成临时安排,同意核查人员进入相关设施。但欧洲仍指责伊朗“拖延”、“不透明”,坚持要恢复制裁。
这种做法暴露了西方的真实意图:不是为了监督核计划,而是彻底阻止伊朗发展任何与核相关的技术能力,无论其用途是否和平。
伊朗并非完全拒绝核查,而是担心核查机制被用作军事打击的情报来源。
过去多次袭击表明,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内部结构、设备布局、人员动向掌握极为精准。外界普遍认为,这些信息部分来自核查过程中获取的数据或内部渗透。
在这种情况下,让外国核查人员自由进入敏感设施,等于为下一次打击做准备。从国家安全角度,任何国家都会对此保持警惕。
因此,伊朗的“拖延”并非无理取闹,而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试图在履行国际义务与保障自身安全之间寻找平衡。
美国和以色列的行动背后有清晰的战略考量:
因此,美以采取“先打后压”的策略:先用军事手段削弱伊朗的实际能力,再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阻止其重建。
目前伊朗面临两条路:
一是全面屈服,接受西方提出的核查条件,放弃铀浓缩等敏感技术,换取制裁解除。但这意味着丧失战略自主权,长期受制于外部压力。
二是坚持抵抗,继续发展核技术和导弹能力,同时承受持续的制裁和潜在的再次打击。这条路代价巨大,但能保持国家独立性。
从历史看,伊朗在过去几十年面对美国封锁和区域围堵,始终没有放弃关键领域的自主研发。无论是导弹技术还是核燃料循环能力,都在压力下逐步提升。
伊朗当前的处境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国际规则是否只对弱国有效?
一个被军事打击的国家,反而被要求承担“不合作”的责任;而发动攻击的国家,却以“防止核扩散”为名获得道义支持。这种双重标准削弱了国际法的公信力。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意识到,依赖外部安全承诺或国际协议并不能真正保障自身利益。自主防御能力和战略韧性变得更为重要。
伊朗问题不是简单的“核扩散”问题,而是大国博弈、地区安全与主权独立的综合体现。
军事打击解决不了根本矛盾,单边制裁也无法迫使一个大国彻底屈服。真正的出路在于重建对话机制,尊重各方安全关切,而不是一边轰炸、一边要求对方“配合检查”。
未来中东的稳定,不取决于谁能打得更狠,而取决于谁能建立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安全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