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2025年6月,美国商业卫星公司Maxar Technologies公开了一组照片,主角是中国的“实践-26”号卫星。这颗卫星当时进入轨道还不到半年,属于较新的在轨目标。Maxar特别说明,照片由其旗下的WorldView Legion系列遥感卫星拍摄,时间是6月3日,并详细列出了两个关键数据。
一是分辨率:官方称达到1.9厘米。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不够直观,打个比方——相当于从几十米外能看清一件衣服上纽扣的纹理。在太空对地或对空成像中,这种清晰度属于顶尖水平,连卫星表面的小型部件、接口结构都能辨认。
二是距离:Maxar透露,拍摄时其卫星与“实践-26”号最近距离仅为29.2公里。要知道,太空中的卫星都在以每秒7至8公里的速度高速运行,两颗卫星在如此近的距离上还能精准对焦、拍出清晰图像,技术难度非常高。这不仅考验成像系统,也依赖强大的轨道测算和姿态控制能力。
Maxar此举虽以“商业展示”为名,但业内普遍认为,这是在公开亮出其高精度空间观测能力,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技术宣示。
中国人讲究“来而不往非礼也”。美国公司拍了中国的卫星,中国方面自然也有回应,只不过这次回应不是靠声明,而是靠图像本身。
2025年9月8日,中国的长光卫星公司(Chang Guang Satellite Technology)发布了一组新照片,拍摄对象正是此前拍摄“实践-26”的那颗美国卫星——WorldView Legion 2。照片没有附加任何文字说明,但意图一目了然。
虽然这次吉林一号卫星与目标的距离比Maxar那次稍远,但成像质量毫不逊色。照片中,WorldView Legion 2的整体结构清晰可见,太阳能板完全展开,边缘细节分明。更关键的是,照片上标注了比例尺,通过换算可以明确看出,这颗美国卫星本体长度约为3米。
不仅如此,长光卫星一口气公布了四张连续图像,拍摄时间从上午9:30持续到下午1:30,跨度达四个小时。这意味着吉林一号并非偶然“偶遇”目标,而是实现了对高速运行卫星的长时间跟踪拍摄。
要在太空中持续锁定一个以每秒数公里速度飞行的目标,必须精确预测其轨道,同时实时调整自身姿态,确保相机始终对准。哪怕有微小偏差,目标就会迅速脱离视野。吉林一号能完成这一系列操作,说明其轨道计算、姿态控制和成像系统的协同能力非常成熟。
熟悉中国商业航天的人并不意外。吉林一号卫星系统近年来已多次展示其强大能力。
它曾清晰拍摄到美国航母在海上航行的画面,甲板上的舰载机轮廓、起降装置都清晰可辨;也多次捕捉到美军战斗机、运输机以及海外军事基地的图像;更令人关注的是,它还具备视频拍摄能力,曾成功对飞行中的F-22隐身战斗机进行过动态跟踪,生成连续影像。
需要强调的是,吉林一号是公开运营的商业卫星系统,主要用于对地观测、地理测绘、农业监测等民用领域,并非军用侦察卫星。也就是说,这些能力只是中国航天技术公开化、商业化的一部分,并不代表最顶级的军事级水平。
连商业卫星都能实现如此高精度的在轨成像和跟踪,足以说明中国在遥感、轨道控制、图像处理等领域的整体技术积累已经非常深厚。
今天的太空,早已不只是科学探索的领域,也成了各国技术实力展示的重要舞台。这次中美卫星的“互拍”,没有争吵,没有对抗性动作,也没有官方表态,但双方都通过技术手段完成了信息传递。
你有能力拍我的新卫星,我也有能力拍你的主力遥感卫星;你能做到近距离高分辨成像,我也能实现长时间连续跟踪。这种“你来我往”,本质上是一场无声的技术对话。
它传递的信号很明确:在太空观测能力上,中国已经具备与美国顶尖商业卫星公司对等的技术水平。过去那种单方面被“看”的局面已经改变,现在是双向透明。
更重要的是,这种互动表明,中国不再只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太空监视,而是有能力主动掌握空间态势感知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回应外界的“关注”或“试探”。
这次中美卫星互拍事件,看似只是几张照片的交换,实则反映了全球太空技术格局的深刻变化。技术实力不需要大声宣告,几张清晰的图像就足以说明问题。在轨道之上,没有口号,只有数据和画面。谁有真本事,谁就能在太空这个“新赛场”上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