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2025年9月21日,俄罗斯《消息报》报道,列宁格勒军区司令亚历山大·拉宾已被解除职务。这一人事变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近期俄军高层一系列调整的一部分,反映出俄罗斯在俄乌冲突进入关键阶段后,对军事指挥体系的重新审视与紧迫改革。
拉宾并非普通将领。他的履历相当完整,曾在多个重要岗位任职:2017年至2019年担任俄军驻叙利亚部队参谋长,2022年指挥俄军“中部”集群参与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之后又出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按理说,这样一位经历丰富的高级军官,本应是俄军倚重的对象。但如今被突然解职,说明俄罗斯最高层对军事指挥官的考核标准正在发生明显变化。
普京在用人上历来强调实战能力。近年来,俄军高层的调整逻辑逐渐清晰:能打胜仗、有实际战果、忠诚可靠,但最不能接受的是平庸和失败。
拉宾的问题不在于没有经验,而在于他所参与的几场关键军事行动,最终结果都不理想。
2017年到2019年,拉宾作为俄军驻叙利亚部队参谋长,协助稳定了阿萨德政权,守住了大马士革等核心区域。当时,这一行动被视为俄罗斯海外军事干预的成功案例,他也因此晋升上将。
但回头看,这一“胜利”并不彻底。俄军当时并未彻底击溃反对派武装,而是采取保守策略,仅确保首都周边安全。这给了反对派喘息和重组的机会。尤其是土耳其支持的“沙姆解放组织”(HTS)后来在西北部迅速壮大,最终控制了伊德利卜省,成为反对派的核心力量。
换句话说,俄军在叙利亚赢了战术,却输了战略。局势并未真正稳定,反而为后续动荡埋下伏笔。
2022年,拉宾指挥俄军“中部”集群进攻顿巴斯地区。这是俄军当年的重点方向,目标是全面控制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
但实际战况并不顺利。乌军依托坚固防御工事展开顽强抵抗,俄军推进缓慢,伤亡较大。后来乌军在2023年发动局部反攻,夺回部分失地,使得顿巴斯地区成为俄乌双方兵力消耗最严重的战场之一。
这场战役未能达成速胜目标,演变为长期拉锯战,暴露出指挥层面在战术规划、兵力调度和后勤保障上的短板。
拉宾调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后,本应负责俄罗斯西北方向的防务安全,尤其是圣彼得堡周边的重要设施。但近年来,该地区多次遭到乌克兰无人机袭击。
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25年9月上旬,乌军无人机联合特种部队袭击了位于列宁格勒州的基里希炼油厂,引发爆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该炼油厂是俄罗斯西北部重要的能源设施,其防御本应严密,却仍被突破,说明防空系统和边境管控存在明显漏洞。
这类事件接连发生,不仅暴露了俄军本土防御的薄弱,也对国内士气造成打击。作为军区司令,拉宾难辞其咎。
事实上,对他的批评早有先例。2022年10月,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就曾公开指责拉宾在乌克兰战场指挥不力。当时未被处理,可能出于稳定军心考虑。但如今战局升级,容不得继续容忍表现不佳的将领。
拉宾被解职,表面看是个人能力问题,实则与当前俄乌冲突的整体形势密切相关。
目前,俄军正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保持全面进攻态势,试图进一步扩大控制区。与此同时,国际局势也在急剧变化:
这些动向表明,俄罗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压力。如果不能在战场上取得明显进展,北约可能以“维护乌克兰安全”为由,进一步升级介入程度。
对俄罗斯而言,当前的核心目标不仅是打赢对乌战争,更是要通过战场上的强势表现,震慑北约,阻止其直接军事介入。换句话说,俄军打得越强,北约下场的可能性就越低。
因此,提升军队战斗力、优化指挥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换将,正是最直接、最可见的调整手段。
更换指挥官可以在短期内提振士气,传递“不作为就下台”的明确信号,迫使各级将领更加积极应对战场挑战。从这个角度看,普京的“换将风暴”有其必要性。
但必须看到,现代战争不仅仅是指挥官个人能力的比拼,更是后勤、装备、情报、电子战和工业产能的综合较量。
俄军目前仍面临诸多结构性问题:
这些问题不是换一个司令就能立刻解决的。拉宾的继任者同样要面对这些现实困难。
可以判断,拉宾的解职不是终点,而可能是俄军新一轮军事调整的开端。未来,其他战区或军兵种的指挥官也可能面临类似考核:有没有战果,能不能守住防线,敢不敢主动出击。
如果战局继续胶着,不排除会有更多高级将领被调整。这既是压力传导,也是一种内部整顿。
但归根结底,战场胜负不会只由人事变动决定。真正的胜负手,仍在于谁能持续供应武器弹药,谁能更好组织部队作战,谁能在战略上掌握主动。
换将或许能点燃一把火,但要让这把火持续燃烧,还需要更扎实的军事改革和资源投入。否则,再大的风暴,也难扭转战局的根本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