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2025年9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召开了一场所谓“重大发布会”,宣布他和其公共卫生顾问小肯尼迪找到了儿童自闭症的“真正原因”——孕妇在怀孕期间服用了常见的退烧药泰诺(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
他还宣称,解决方案是服用一种叫“亚叶酸”的维生素,并荒谬地声称:“古巴人不吃泰诺,所以古巴没有自闭症。”
这类言论并非首次出现。早在2025年4月,特朗普和小肯尼迪就预告要在9月公布自闭症的“病因与疗法”。当时多数人以为这只是小肯尼迪长期反疫苗宣传的一部分,没当回事。没想到他们真的搞出了一场轰动全美的“科学表演”。
这场发布会不仅毫无科学依据,甚至违背基本常识。但它反映出一个更严重的问题:美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正在走向信任崩塌的边缘。
特朗普这类脱离现实的言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过去几个月,他多次发表明显与事实不符的说法:
这些说法的共同点是:用片面事实或完全虚构的因果关系,包装成“真相”,迎合大众情绪,制造话题。
科学界对此早已提出警告:目前没有任何可靠证据表明,孕期合理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会导致自闭症。
2024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一项研究,分析了超过200万名新生儿数据,结论明确:对乙酰氨基酚与自闭症之间没有显著关联。这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同类研究,具有很强说服力。
当然,也有少数小型研究提出可能存在微弱联系,但这些研究往往无法排除其他干扰因素。比如,孕妇之所以用药,通常是因为发烧或感染,而某些病毒感染本身就被认为可能增加胎儿神经发育异常的风险。这比“药物导致自闭症”的说法更接近科学逻辑。
更重要的是,对乙酰氨基酚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孕期唯一相对安全的退烧止痛药。如果因为政治宣传让孕妇完全不敢用药,反而可能导致高热对胎儿造成更大伤害。
问题不在于人们是否愿意相信科学,而在于科学本身有它的局限。
自闭症,医学全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类复杂的神经发育问题。它的特点是:没有统一的生理标志,无法通过血液检测或脑部影像确诊,只能依靠行为和发育表现来判断。
更复杂的是,“谱系”意味着它不是一种病,而是一大类症状相似但成因各异的情况。有些孩子语言能力差但智力正常,有些则表现出极强的专注力和特殊才能(如阿斯伯格综合征),这些都被归入同一类别。
现代医学至今未能找到单一明确的病因。研究发现,可能涉及数百个基因变异,以及孕期感染、早产、空气污染等多种环境因素。但它极大概率不是由某一种药物、某一种食品或某一个阴谋造成的。
正因为科学给不出简单答案,普通人面对这种疾病时,容易陷入无助和焦虑。尤其是患儿家庭,往往迫切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希望有一个明确的责任对象。
而阴谋论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答案”:不是命运,不是偶然,而是某个企业、某个政府、某种药物在背后作祟。这个答案虽然错误,却能让人感到“事情可控”“有人负责”,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小肯尼迪和特朗普正是利用了这种情绪。他们不是在传播科学,而是在提供一种“情绪替代品”——一个能让人发泄愤怒、找到目标的解释。
在美国,这类反科学言论之所以有市场,背后有深层社会原因。
首先,美国医疗系统本身问题重重。尽管拥有世界顶尖的医学技术和研究能力,但普通民众感受到的往往是天价账单、保险纠纷和看病难。当人们花大钱却得不到满意服务时,自然会对整个体系产生怀疑。
其次,新冠疫情加剧了这种不信任。在疫情中,科学建议不断调整,从口罩要不要戴,到疫苗有效性,再到病毒来源,公众看到的是专家意见分歧、政策反复变化。这让人误以为“科学本身不可靠”,而不是理解到“科学本就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
再加上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越是极端、越是有冲击力的说法,越容易传播。相比之下,严谨但复杂的科学解释反而没人听。
小肯尼迪本人就是靠反疫苗运动起家,他的言论虽然被主流医学界驳斥,却在特定群体中拥有大量追随者。如今他被特朗普任命为公共卫生顾问,意味着这些观点从边缘进入了政策层面。
这不只是个人言论问题,而是一种系统性倒退:用政治立场取代专业判断,用情绪煽动取代科学决策。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美国的医疗技术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如果公众不再信任这套系统,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发挥作用。
举例来说:
小肯尼迪和特朗普正在做的,正是用政治权力去撕裂这种社会信任。他们不需要推翻科学本身,只需要让人们“觉得科学不可信”,就能达到目的。
而这种影响不会局限于美国。随着信息流动加快,反科学思潮、阴谋论和健康谣言也会跨境传播。我们虽然地理上远离美国,但在思想层面无法完全隔绝。
面对这种情况,单纯谴责或嘲笑是没用的。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重建人们对科学和医学的信任?
这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也不只是政府的事,而是一个全社会的课题。
科学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尤其解决不了“命运为何不公”这类哲学问题。但我们可以努力让科学更贴近普通人,让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谕”,而是可以理解、可以参与的公共事务。
否则,当科学沉默时,骗子就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