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一天之内结束战争”——这句看似狂妄的承诺,却是特朗普处理国际冲突的典型风格:以极端施压开启谈判,用单边行动制造既成事实,再抛出一套由他主导的解决方案。如今,这套模式正被应用于最棘手的中东问题:哈以冲突。
一、特朗普的“变”与“不变”:从强硬施压到“和平方案”的逻辑链条
外界常将特朗普视为反复无常的政客,但若深入其行为模式,会发现他的“变”并非无序,而是策略性的递进。当直接施压无效时,他会迅速调整手段,但目标始终如一。
在俄乌问题上,他最初宣称能“一天解决”,但在斡旋失败后,立即转向支持对俄军事援助与经济制裁,转而以威慑替代调停。这一转变并非放弃,而是将“美国优先”的利益计算贯彻到底——若无法主导和平,就确保对手受损。
在哈以问题上,他的路径更为清晰。表面上,他支持以色列对加沙实施无差别打击,实则是在为后续方案铺路:先通过高强度军事行动摧毁哈马斯的作战能力,迫使其进入“可谈判”的虚弱状态,再由美国推出一套看似中立、实则有利于以色列长期控制的“和平计划”。
所谓“20点计划”,正是这一策略的产物。它披着“停火”“重建”“去军事化”的外衣,核心目标却是让哈马斯彻底退出加沙政治舞台,同时避免以色列因直接占领而承受国际舆论压力。
二、“20点计划”的真实意图:非军事化即去抵抗化
白宫公布的“20点计划”看似全面,实则关键条款高度服务于美国与以色列的战略需求。其六大核心内容中,最致命的并非停火或撤军,而是第三条与第六条:
这两条合在一起,等于要求一个以武装抵抗起家的组织,在不获得任何政治承认或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主动放弃生存根基。
更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条:由“技术专家委员会”和“和平理事会”接管加沙,表面是过渡政府,实则为美国主导的托管机制。所谓“国际社会参与”,极可能演变为美国联合亲以财团,以“重建”为名,对加沙进行经济与社会结构的重塑——正如文中所推测,未来甚至可能以“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名义开发土地,最终实现以色列的间接吞并。
这种安排,既规避了“占领”的法律风险,又确保以色列对加沙的实际控制,堪称一场精心设计的“软吞并”。
三、哈马斯的否认与困境:抵抗组织的存亡抉择
就在“20点计划”传出积极信号之际,哈马斯高级官员马尔达维于10月5日通过塔斯社明确否认已同意解除武装,称相关报道“毫无根据”,并强调巴勒斯坦人民将继续抵抗。
这一表态至关重要。它表明哈马斯高层尚未接受“非军事化”这一核心条件。对于一个成立近四十年、历经多次“斩首行动”仍存续的组织而言,放下武器等同于政治自杀。其领导层深知,抵抗是其合法性的唯一来源,一旦解除武装,不仅将失去对加沙的影响力,更可能被巴勒斯坦内部其他派别取代。
然而,现实压力不容忽视。以色列持续近两年的高强度军事行动,已造成加沙基础设施全面崩溃,人道危机达到顶点。哈马斯的军事能力被严重削弱,指挥体系屡遭重创。在此背景下,部分中间层成员可能倾向于接受某种形式的妥协,以保全组织残余力量。
因此,马尔达维的否认,既是对内维持士气的需要,也是对外划清底线的声明——哈马斯可以谈判,但不会无条件投降。
四、停火前景扑朔迷离:一场尚未开始的博弈
目前所谓“哈马斯同意解除武装”的消息,极可能是美方或以方释放的试探性气球,旨在测试国际反应与哈马斯内部裂痕。一旦哈马斯公开否认,美方即可转而指责其“缺乏和平诚意”,为后续继续支持以色列军事行动提供借口。
真正的谈判并未开始。特朗普的“20点计划”更像是一个单方面提案,而非多方协商的成果。它忽略了巴勒斯坦人对主权与尊严的基本诉求,也未触及以色列定居点扩张、东耶路撒冷地位等根本矛盾。
在哈马斯拒绝核心条款、以色列无意真正撤军、美国坚持亲以立场的背景下,所谓“很快解决”的乐观预期,不过是表象。哈以局势的深层结构未变,冲突的根源仍在,任何“和平方案”若不正视这一点,终将沦为一场政治表演。
未来走向,取决于三方面:哈马斯能否在军事崩溃前守住政治底线;阿拉伯国家是否愿意提供替代性支持;以及国际社会能否打破对美国单边主导的依赖,推动真正平衡的谈判。在此之前,加沙的硝烟,不会轻易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