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2025年9月12日,联合国大会以142票赞成、10票反对、12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纽约宣言》,重申推进巴以问题和平解决,落实“两国方案”。这是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建国诉求的又一次明确支持。美国和以色列投下反对票。尽管如此,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已经形成共识:长期拖延无法解决问题,必须推动政治解决进程。就在决议通过前几天,9月8日至10日,以色列连续对中东和北非多国发动军事打击,目标包括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突尼斯、卡塔尔和也门。这一系列行动打破了海湾国家长期维持的“安全幻象”,让整个地区局势急剧升温……
2025-09-17
2025年9月15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TruthSocial上宣布:美军当天对一艘运往美国的“毒品船”发动打击,击毙3名所谓的“委内瑞拉毒品恐怖分子”。这已是短短两周内,美国第二次对委内瑞拉采取军事行动。此前在9月2日,美军刚刚以类似理由发动一次袭击,击毙11名“贩毒分子”。9月13日,委内瑞拉政府进一步证实:一艘美国驱逐舰于12日非法闯入委内瑞拉专属经济区,强行截停一艘正在正常捕鱼的渔船,并扣押长达8小时……
2025-09-16
李在明上台后,迅速与特朗普达成美韩关税协议框架:韩国以降低对美关税、扩大在美国直接投资为条件,换取美方暂缓对韩加税。听起来是妥协换和平。可到了九月,特朗普翻脸不认账:先是坚持对韩国汽车加征关税,接着又以“非法劳工”为由,大规模驱逐在美韩国工人。两记重拳,打得出其不意,也打得毫无体面。韩国既丢了经济利益,更丢了政治尊严。更要命的是,如今美国军工体系严重依赖韩国产能。乌克兰战场上,西方炮弹供应靠韩国撑着;欧洲装甲部队的维修和升级,用的是韩国零部件;就连美国海军造船能力不足,也得靠韩国企业接单续命。一个本该被“保护”的盟友,却成了……
2025年9月13日,就在中美即将展开第四轮关税谈判之际,中国商务部突然宣布:对美国进口的模拟芯片(AnalogChip)启动反倾销调查。同时,针对美国对中国集成电路芯片采取的歧视性措施,启动反歧视调查。两项调查同步推进,被称为“双反”措施。动作迅速、目标明确,显然是对美国近期在芯片领域持续施压的直接回应。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贸易调查,而是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逐步掌握主动权后,打出的一记实招。它释放出一个信号……
中美在马德里举行新一轮经贸会谈。美国原本打算故技重施——一手挥舞制裁大棒,一手端着讨饭碗,妄图以“虚空造牌、坐地起价、吃拿卡要”的祖传手段,站着把便宜占了。结果呢?两天谈判结束,美国财长贝森特灰头土脸走出会议室,连一句体面说辞都拿不出来。唯一对外放风的,是抱怨中方提出“激进要求”,美方“不能牺牲国家安全”。言下之意,他委屈了。可笑。按特朗普政府好大喜功的尿性,但凡捞到一丁点好处,早就敲锣打鼓、全球直播了。如今闭口不谈成果,只能说明一件事……
2025年9月9日下午3点,以色列战机突然对卡塔尔首都多哈城北的哈马斯代表处发动空袭。虽然哈马斯高级领导人当时不在现场,侥幸躲过一劫,但这次行动仍然震惊了国际社会。很多人可能会说:中东本来就是乱局,以色列向来不管不顾,这次炸了卡塔尔,有什么稀奇?但这件事还真不简单。卡塔尔不是普通国家,它在中东乃至全球地缘格局中,一直扮演着特殊角色——一个被各方默认的“中立安全屋”。更关键的是,卡塔尔还是美国在中东最铁的盟友之一。美国在中东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乌代德空军基地,就设在卡塔尔境内,驻扎着上万名美军,掌控着美军在中东大部分空中行动。可这次以色列战机大摇大摆飞进来,炸完就走,美军基地毫无反应,卡塔尔花大价钱买的美制防空系统也全程“沉默”。这背后,暴露的问题远比一次空袭本身严重。一、卡塔尔为何成了“安全屋”?卡塔尔国土面积只有1.15万平方公里,人口中本国人不到45万,是个典型的小国。但它靠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在外交上走出了独特路线:不站队、不依附,谁都能谈,谁都能接触。在阿拉伯国家中,卡塔尔是唯一允许哈马斯设立代表处的国家。从2007年起,卡塔尔就定期向加沙提供资金援助,2018年后,每月援助金额高达3000万美元。2012年,时任卡塔尔国王哈马德还成为唯一一位亲访加沙、并受到哈马斯接待的阿拉伯国家元首。半岛电视台作为卡塔尔国营媒体,长期在巴以问题上偏向哈马斯,批评以色列对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军事行动。这种立场,在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中显得格格不入。但卡塔尔这么做,不是为了……
中美今年第四轮经贸会谈在西班牙马德里结束。中方通稿标题直指核心:《中美就TikTok等经贸问题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会谈》。一个“等”字,却掩盖不了事实——TikTok是本次会谈唯一真正意义上的议题。其余所谓“经贸合作”,不过是陪衬。中方通稿称,双方进行了“坦诚、深入、富有建设性的沟通”。这十个字,需逐层拆解:“坦诚”:分歧巨大,无须掩饰。双方都清楚彼此底线,无需绕弯子。“深入”:话题触及核心利益,不是走过场,而是真刀真枪地谈了细节。“富有建设性”:这是关键。相比过去常见的“建设性”,多了“富有”二字,意味着有具体进展,而非空谈。更值得注意的是,通稿未使用“交换意见”。这一短语在外交语境中,等同于“各说各话,毫无成果”。此次避而不提,说明会谈确有实质推进。但推进到哪一步?通稿给出答案:“就以合作方式妥善解决TikTok相关问题、减少投资障碍、促进有关经贸合作等达成了基本框架共识。”三个议题,一个“基本框架共识”。这意味着:没有最终协议;没有法律效力;只是初步意向。然而,下一句透露了更重要的信息:“双方将就相关成果文件进行磋商,并履行各自国内批准程序。”“成果文件”四字,意味深长。它表明,会谈并非仅停留在口头,而是形成了书面备忘录或草案。这正是“富有建设性”的底气来源——至少纸面上有了东西。通稿第二段明确表态……
俄乌战争打到现在,很多人已经有些“战事疲劳”。但最近,这场冲突又引发全球关注——不是因为前线战况,而是因为波兰突然关闭了所有通往白俄罗斯的铁路口岸。9月12日,波兰政府宣布这一决定,理由是: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正在靠近波兰边境的地区举行大规模军演,同时,前几天有十多架无人机进入波兰领空。出于安全考虑,波兰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这看似是波兰的“自保动作”,但影响远不止两国之间。因为它直接掐断了中欧班列的关键通道,导致大量中国货物滞留边境,欧洲客户收不到货,中国货主急得跳脚。一、中欧班列的“咽喉”被卡住了中欧班列是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陆上物流大动脉,目前通达欧洲26个国家、220多座城市。而这些班列中,超过90%都要经过波兰东部的马拉舍维奇。这里是中欧班列进入欧盟后的第一站,几乎所有货物都要在这里完成清关、换轨、分拨,然后再发往德国、法国、荷兰等欧洲各国。可以说,马拉舍维奇就是中欧陆路贸易的“心脏”。现在波兰一纸命令关闭铁路口岸,等于把这条大动脉直接掐断。大量列车停运,货物积压,供应链瞬间瘫痪。这对依赖准时交付的制造业、电商和零售业来说,打击不小。中国外交部迅速回应:中欧班列是中波、中欧合作的旗舰项目,符合各方利益。波兰应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班列畅通,这也是维护国际供应链稳定的责任。这话说得直接,甚至有点硬。因为这事确实不讲理——你波兰自己有安全顾虑,凭什么让中国和……
中美第四轮经贸会谈在西班牙落幕。会议尚未结束,特朗普便迫不及待提前发声:“我们已就TikTok出售达成协议!”并宣布将于19日与中国通电话。他显然认为自己赢了。但这场所谓的“胜利”,更像是一场自我安慰的独角戏——他赢的,不过是一句空话,一场寂寞。一、沉默首日与“峰回路转”:谈判的真实节奏。会谈第一天,美方罕见地保持沉默,未发布任何声明。这绝非偶然,而是暗示:首轮交锋异常激烈。美国原本指望以高压姿态逼迫中方让步,尤其是在TikTok问题上速战速决。但中方并未按其剧本走……
为期两天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部长级紧急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落幕。结果毫无悬念:一纸强烈谴责声明,外加若干空洞口号。原本指望能出现实质性制裁措施——比如集体禁止以色列船只靠港、切断能源供应或金融封锁——但这些均未出现。会议结束,一切照旧。这并不意外。只要美国霸权尚存,那些日子尚可、被美国“欺负”却未到绝境的国家,就不会真正反抗。弱者的生存逻辑是忍受,而非挑战。敢于对抗强权的,无非三类:已有实力者:如中俄,具备战略对冲能力;走投无路者:如古巴、朝鲜、伊朗,反正已被逼至墙角,不反也是死;不知死活者:如萨达姆的伊拉克、卡扎菲的利比亚,误判形势,主动挑衅,最终落得身死国灭。多数中东国家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类。它们富而不强,依赖美国安全承诺,享受石油红利,虽被轻视,但尚能自保。因此,面对卡塔尔遭轰炸事件,选择克制,实属必然。一、卡塔尔之痛:盟友被弃的警钟然而,克制不代表无动于衷。卡塔尔事件的真正冲击,在于它撕开了美国“保护伞”的最后一层遮羞布。卡塔尔是谁?美国在中东最重要的军事基地所在地(乌代德空军基地),年租费高达数亿美元;长期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