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当地时间2025年9月23日,波兰总理图斯克宣布,将于24日零时重新开放与白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口岸。这意味着此前因该口岸关闭而滞留的300多列中欧班列将逐步恢复通行。这场持续十余天的物流中断,起因是波兰以“俄罗斯无人机进入其领空”为由单方面关闭口岸。但随着事态发展,尤其是中国迅速开通北极航线,波兰最终选择让步。波兰马拉舍维奇口岸是中欧班列进入欧盟的主要陆路通道,约90%的中欧班列需经此地入境。关闭这一节点,直接影响中欧之间每年数百亿美元的货物运输,涉及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光伏组件等关键物资。表面上看,波兰关闭口岸是因为9月9日有无人机进入其领空,怀疑来自俄罗斯。但俄方迅速否认,并指出其使用的无人机最大航程仅700公里,无法抵达波兰境内。联合国方面也表示,目前无法核实相关说法。更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和美国部分鹰派势力有动机制造紧张局势,以推动北约更强硬介入俄乌冲突。法国政客弗洛里安·菲利波就曾公开质疑,欧盟渲染此类事件是“公开寻求战争”。美国国防部前官员斯蒂芬·布莱恩也认为,俄罗斯无意刺激北约,此举不符合其战略利益。因此,所谓“无人机事件”是否属实,尚无确凿证据。但波兰借此关闭中欧班列通道,真实目的很可能是向中国施压。此前波兰外长曾公开要求中国“敦促俄罗斯停战”,此次行动被视为将经济通道政治化的手段,试图以中国企业的利益为筹码,换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配合。面对波兰的封锁,中国并未被动等待,而是迅速启动替代方案。2025年9月22日,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速航线正式开通。货轮“伊斯坦布尔桥”号从宁波舟山港出发,经北极东北航道穿越白令海峡,直抵英国弗利克斯托港,全程仅需18天,比传统海运缩短22天,碳排放减少一半以上。这条航线的最大优势在于……
2025-09-24
最近,有传言称中美经贸磋商中存在所谓“幕后交易”,甚至与台湾问题挂钩。起因是特朗普在谈及中美会谈时提到一句“对中国统一与和平很棒”。这种说法纯属误读,甚至是故意炒作。中美之间不可能拿台湾做交易,中国更不会允许主权问题成为谈判筹码。台湾是中国的内政,这是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事实。任何将台湾问题与经贸谈判挂钩的想法,本质上是试图把中国内政国际化,而这恰恰是中国坚决反对的。即便美方有人想借此施压或制造话题,中方也绝不会接受。如果真在经贸谈判中让步换台湾,那等于变相承认外部势力有权干预中国主权,这条路根本……
2025年9月21日,巴西外交部宣布,一项名为“捍卫国际人道法以保护战时人类”的全球倡议正式启动。该倡议由巴西、中国、法国、约旦、哈萨克斯坦和南非六国共同牵头,已有89个国家加入。这一行动发生在第79届联合国大会召开前夕,由巴西总统卢拉在启程赴纽约前正式对外公布。倡议发布当天,恰逢《日内瓦公约》通过76周年。这份公约是国际人道法的基石,旨在规范战争行为,保护平民、战俘和伤员。89国联合声明强调:“当国际人道法基本原则被频繁且蓄意违反时,世界不能无动于衷。”各国呼吁领导人团结一致,防止暴行,终结冲突中“难以想象且不可接受的苦难与破坏”。参与国广泛打破传统阵营界限……
2025年9月,波兰突然关闭与白俄罗斯接壤的马拉舍维奇边境口岸,导致大量中欧班列无法通行,引发国际物流紧张。马拉舍维奇是中欧班列进入欧盟的主要陆路通道,约九成经陆路进入欧洲的班列需从此地过境。此次关闭造成超过300列满载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机械设备等货物的列车滞留,涉及贸易金额估计超过250亿欧元,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过境货物也受到波及。欧盟供应链监测中心随即发出警告,称陆路运输通道面临“实质性中断”风险,若问题持续,将对欧洲制造业和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
2025年9月22日,央视发布福建舰航母舰载机弹射起飞视频,空警-600预警机、歼-15T舰载战斗机、歼-35隐身战斗机依次从甲板弹射升空,随后完成阻拦着舰。这一画面标志着福建舰三大主力舰载机全部实现电磁弹射与回收,中国海军正式进入电磁弹射时代。这次突破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意味着中国航母作战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打击半径覆盖第二岛链……
2025-09-23
最近一段时间,中美高层互动接连不断。先是9月中旬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经贸会谈,随后两国领导人通电话,紧接着,美国总统特朗普又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计划与中方在韩国会面,并称明年1月将访华。这一系列动作让外界普遍认为,中美关系正进入一段相对缓和的时期,不少人对此抱有乐观期待。但观察国际关系,不能只看表面热闹。深入分析这些互动背后的细节,会发现中美之间的根本性分歧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多个关键领域持续深化。当前的“缓和”更多是一种策略性调整,而非战略共识的达成。回顾近期互动,一个明显现象是:尽管动作频频,但真正拿得出手的实质性成果,几乎只有TikTok问题的进展。在马德里会谈前,中方代表、负责商务和国际贸易的李部长曾先行赴美进行预备性磋商。然而,这次访问结束后,双方连一份简短的联合声明都没有发布。这种“零通稿”的情况在高层外交中极为罕见,通常意味着双方未能达成任何共识,甚至连基本的沟通框架都没能敲定。更值得注意的是,马德里会谈原定为期四天(9月14日至17日),但实际只进行了两天就宣告结束。会谈提前收场,说明双方在核心议题上难以取得突破,继续谈下去已无实质意义。而会谈后唯一被公开提及的成果,就是TikTok问题。但早在会谈开始前,中方就已对外释放信号,表示愿通过对话解决TikTok相关关切。这说明TikTok问题在会谈前已有解决基础,真正谈判可能只需一两个小时。那么,剩下的时间在谈什么?为什么谈不下去?随后的中美领导人通话,再次聚焦TikTok问题。按理说,如果马德里会谈已达成协议,通话只需例行确认即可。但为何需要两国最高层亲自出面?这恰恰说明,TikTok问题虽然取得进展,但其他议题几乎毫无进展,只能靠这个“边缘成果”来撑场面。更值得警惕的是,过去中美高层通话,中方必定会提及台湾问题,强调一个中国原则。但这次通话……
2025年9月18日,正在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与英国首相斯塔默的联合记者会上透露,美国政府正考虑重新收回位于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两天后,特朗普又在社交平台“真实社交”上发文称:“如果阿富汗不把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归还给那些建设它的人——美利坚合众国,就会有严重后果。”这一系列表态迅速引发国际关注,也立即遭到阿富汗方面明确拒绝。阿富汗政府两次回应立场一次比一次强硬……
9月21日,菲律宾爆发了总统马科斯上台以来最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全国多地陷入混乱,首都马尼拉局势尤为紧张。总统府前爆发严重骚乱,警民激烈对峙,火光四起,但总统马科斯却全程未露面,也未发表任何公开回应,引发外界广泛质疑。抗议从和平集会演变为暴力冲突……
最近,朝鲜第十四届最高人民会议在平壤举行。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内容是:朝鲜将在国家法律中正式规定,朝鲜与韩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未来绝不会与韩国合并。这一表态标志着朝鲜对韩政策的重大转变。过去几十年,朝韩双方虽然对立,但在官方表述中仍保留“统一”或“同胞”的说法。如今朝鲜主动从法律层面切断合并可能,意味着其对南北关系的定位已发生根本性调整。美国与韩国的举动不被信任金正恩在讲话中指出,美国及其盟友为了维护自身霸权,频繁采取挑衅性行动,导致地区局势持续紧张。尽管当前美国和韩国新政府表示愿意与朝鲜对话,释放出缓和信号,但朝鲜方面认为,这些举动的真实目的是削弱朝鲜力量,动摇其政治制度。因此,朝鲜不会因为对方释放善意就放松警惕,更不会在安全问题上做出……
最近,多个欧洲国家相继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外交动向标志着美西方内部的分歧正在公开化、加深。而这场分裂的导火索,正是以色列持续不断的军事行动。表面上看,这是关于巴以问题的立场之争,背后却是人口结构、政治生态和地缘利益的深刻变化。欧洲为何转向支持巴勒斯坦?与美国不同,欧洲国家在中东问题上的态度受到国内现实的直接影响。过去二十年,大量来自中东和北非的移民进入欧洲,尤其是在法国、德国、英国等主要国家,阿拉伯裔和穆斯林人口比例显著上升。例如:法国的阿拉伯裔人口已接近10%;德国约为7.5%;英国整体超过5%,在伦敦、伯明翰等大城市,部分区域占比甚至超过15%。这些群体对以色列在加沙等地的军事行动有着强烈情绪反应。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新闻,更是与亲友命运直接相关的现实。这种情感迅速转化为政治压力。与此同时,欧洲多党制的政治格局使得任何政党都不敢忽视这一群体的选票。哪怕只是5%-10%的选民基数,在势均力敌的选举中也可能决定胜负。因此,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政党,都在巴以问题上采取更倾向巴勒斯坦的立场,以争取这部分支持。此外,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