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提出一个观点:过度刷题可能抑制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一说法引发了不少讨论。它是否站得住脚?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人类思维发展的基本机制。
人的认知成长主要依赖两种不同的神经运作方式。第一种是通过接触新信息、新环境,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神经突触连接。这种过程拓展了思维的广度,使人能够应对陌生情境,产生联想与创新。第二种则是对已有神经通路进行反复强化,即通过重复练习使某些思维路径更加高效、自动化。这提升了处理特定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类似于“肌肉记忆”。
刷题,本质上属于第二种模式。它通过大量重复训练,巩固已有的解题思路,提升熟练度。这种方法在教育实践中被广泛采用,并非没有道理。许多学科的基础能力,如数学运算、语言语法、物理公式的应用,都需要一定程度的重复练习才能掌握。
“一万小时定律”所强调的正是这种积累效应:持续投入时间于某一技能,最终可达到专业水平。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的“小镇做题家”——他们依靠高强度的题目训练,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体育领域,运动员通过成千上万次的动作重复,将技术动作内化为本能反应。
这种训练方式确实有效。长期专注于某一类任务的人,往往反应更快、出错更少,能够在既定框架内高效完成工作。然而,问题在于:如果教育过程长期甚至完全依赖这种方式,是否足够?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类认知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好奇心与探索欲——恰恰来源于第一种机制,也就是新突触的建立。当个体面对未知、不确定或复杂情境时,大脑被迫调用不同区域的信息,尝试建立新的关联。正是在这种“陌生感”中,创造性思维得以萌发。
而标准答案导向的刷题模式,往往预设了唯一正确的解法路径。学生的目标变成快速识别题型、套用公式、得出结果。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于寻找“正确答案”,而非提出问题或质疑前提。一旦进入大学,面对开放性课题、多角度解读、跨学科整合的学习任务时,这类学生容易感到无所适从。他们擅长执行,却不擅长发起;能完成任务,但难以定义问题。
这种影响会延续到职场和社会生活中。一些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但仅限于既定流程内的执行。当面临需要自主创新、跨领域协作或战略规划的任务时,他们可能缺乏应对能力。更深层的问题是,他们对自己职业发展的想象也被局限在熟悉的轨道上,难以设想多种人生可能性。
当技术变革加速、行业迭代频繁的今天,这种思维定式尤为危险。一个长期习惯于按部就班的人,可能在中年阶段遭遇职业瓶颈。新兴竞争者带着新技能、新视角进入同一领域,原有优势迅速瓦解。此时,若个体不具备重新学习、调整方向的能力,很容易陷入迷茫与挫败。
这并不是说刷题本身有错。恰恰相反,在基础学习阶段,适度的重复训练必不可少。它有助于知识的内化,也能培养专注力、耐心和抗压能力。关键在于比例与平衡。如果整个教育过程几乎全部由刷题构成,而忽视了对思维广度的培育,那就等于只发展了一半的大脑功能。
作为家长或教育者,应当意识到这一点。在学校普遍强调应试效率的背景下,家庭更需要承担起补充角色。除了完成作业和备考训练,还应主动引导孩子进行发散性思考。
例如,在解题过程中,不妨鼓励孩子尝试多种解法。同一道数学题,能否用代数、几何或图像的方式分别解决?物理题是否可以从能量守恒和动量角度双重验证?重点不在于多做几道题,而在于深入研究“为什么可以这样解”,从而把做题变成探索的过程。
课外活动的选择也至关重要。拼搭积木可以帮助儿童理解空间结构与系统组合;编程训练逻辑思维的同时,也允许试错与创造;音乐、绘画和手工活动则提供了非标准答案的表达空间。家庭小实验、户外观察植物生长、记录昆虫行为等,都是低成本但高效的认知刺激方式。
写作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拓展工具。鼓励孩子写日记,不只是记录事件,更是梳理情绪与思考因果。讲故事则更具互动性:成人讲一个开头,让孩子续写情节,再由成人接续发展。这种轮流创作的过程,迫使参与者不断跳出已有框架,构建新的逻辑链条。
摄影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取景构图的过程,本质上是对信息的筛选与重组。一张照片如何传达情绪?不同角度如何改变叙事?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能激发观察力与表达欲。
这些活动的共同点在于:它们不追求“唯一正确”,而是鼓励多元连接。当孩子习惯于将看似无关的信息联系起来,他们的神经网络就会逐渐形成复杂的交叉结构,而非单一的线性路径。这种思维弹性,远比某一阶段的考试成绩更能决定其长远发展。
以埃隆·马斯克为例。他童年时期大量阅读、自学编程、玩电子游戏、参与外祖父的野外探险,还在家中尝试各种小发明,甚至幻想星际旅行。这些经历并非围绕考试展开,却为他日后在航天、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的突破奠定了思维基础。
试想,如果马斯克的成长环境完全不同——从小被封闭在教室里,每日以刷题为主,追求标准答案和高分排名,他的未来轨迹会如何?也许他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但大概率只会遵循既定规范工作,很难成为颠覆行业的创新者。
因此,真正的教育目标不应仅仅是“熟练”,更要指向“可能”。熟练确保当下能胜任,而可能性决定未来能走多远。刷题是手段之一,但不能成为全部。唯有在重复训练与开放探索之间找到平衡,才能既打好基础,又保留通往未知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