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福建”号航母在完成穿越台湾海峡的航行后,已抵达海南三亚某军港,还没有正式停稳,甲板上就开始忙碌起来。从现场画面看,直-18运输直升机频繁起降,舰载机测试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同时,歼-35隐身舰载战斗机和空警-600舰载预警机的轮廓也陆续出现在甲板上,虽然尚未正式公开飞行测试,但这些迹象表明,“福建”舰已进入服役前的最后准备阶段。
关于它何时正式加入海军序列,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国庆献礼说”——认为“福建”舰南下时机精准,可能赶在10月1日国庆节当天宣布服役,既是对国家的献礼,也能展示海军最新成果。另一种是“稳妥推进说”——参考2019年“山东”舰的节奏,从抵达三亚到正式服役用了大约一个月时间,用于完成最后的系统调试、人员磨合和验收流程。按这个节奏,“福建”舰可能在10月中旬正式入列。
不管最终是哪一天,有一点可以确定:“福建”舰的服役已经进入倒计时。它将是中国海军继“辽宁”舰、“山东”舰之后的第三艘航空母舰,也是目前技术最先进、吨位最大、作战能力最强的一艘。
“福建”舰满载排水量约8万吨,采用电磁弹射系统,这是中国首次在航母上使用该技术。相比传统的滑跃起飞或蒸汽弹射,电磁弹射能让舰载机以更短的间隔起飞,起飞重量更大,还能支持固定翼预警机和无人机的起降,大幅提升舰载航空兵的作战效率。
未来,中国海军的航母编队能力也将随之升级。随着“福建”舰投入使用,加上“山东”舰的持续战备,“双航母编队”将成为现实。如果后续第四艘、传闻中的核动力航母顺利建造,中国将逐步具备“三航母轮换”能力,确保任何时候都有航母处于战备状态。
这意味着,中国海军不仅能更好地应对台海、南海方向的任务,还能常态化前出西太平洋、印度洋,执行护航、撤侨、反海盗、国际维和等任务,真正实现从近海防御向远海护卫的转型。
回顾中国航母的发展历程,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2002年,那艘后来被命名为“瓦良格”号的未完工航母,历经重重阻碍,终于从乌克兰拖回大连。当时,这艘船连动力系统都没有,内部锈迹斑斑,但对中国来说,却是迈向航母时代的第一步。
那时候,别说造航母,就连甲板用的防滑涂层、阻拦索技术,都得从头研究。有参与早期工作的老兵回忆:“第一次登上‘瓦良格’,手摸着钢板,心里想的是,咱们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航母?”
2012年,“辽宁”舰正式服役。这艘由“瓦良格”号改造而来的航母,虽然沿用了原设计,但它让中国海军第一次掌握了航母操作、舰载机着舰、编队指挥等核心能力。歼-15舰载机成功起降的画面,至今仍让人印象深刻。
2019年,“山东”舰服役。这是中国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航母,虽然仍采用滑跃起飞,但在舰岛布局、内部空间优化、雷达系统等方面都有明显改进。它的服役,标志着中国具备了独立建造中型航母的能力。
而到了2025年,“福建”舰的出现,意味着中国航母技术实现了又一次跨越。它不光是吨位更大,更重要的是采用了电磁弹射和综合电力系统,这两项技术此前只有美国“福特”级航母掌握。而“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在稳定性、维护性和效率方面,据称还有自己的技术特点。
这艘舰的服役,不仅是一艘新军舰入列,更代表着中国海军战略能力的提升。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作战范围扩大。“辽宁”舰和“山东”舰主要用于近海训练和区域防卫,而“福建”舰具备更强的远洋作战能力,可以带领整个航母编队深入远海,执行更复杂的任务。
二是任务类型更多。未来“福建”舰可能前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保护海上贸易通道,参与国际安全合作。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威慑,能让任何在南海或周边海域轻举妄动的行为三思而后行。
三是为下一代航母铺路。“福建”舰所验证的电磁弹射、全舰综合电力系统等关键技术,正是未来核动力航母的基础。它的成功运行,将为后续更大吨位、更先进系统的航母建造积累经验、培养人才。
从19世纪被列强军舰逼开国门,到今天拥有自主建造的电磁弹射航母,中国海军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走完了其他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路。而从“瓦良格”号进港到“福建”舰即将服役,仅仅23年。
如今,在三亚的码头上,“福建”舰静静停靠,甲板上各类舰载机陆续到位,官兵们紧张准备。不久之后,它将正式挂旗出海,开始第一次训练航行。那一天,歼-35战斗机将从甲板上呼啸升空,空警-600展开雷达监视海空,055型驱逐舰等护航舰艇伴随左右。
这样的场景,曾经是几代海军人心中的梦想。而现在,它正一步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