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2025年10月,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宣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数据,印度经济总量已突破4.19万亿美元,正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接下来的目标,是三年内超越德国。
虽然全年数据还没完全出炉,但IMF预测,未来两年印度仍是全球唯一GDP增速超过6%的大型经济体。相比之下,日本增长0.6%,德国甚至负增长。
从数字上看,这次“历史性跃升”基本坐实。
但问题也来了:
一个国家光靠GDP总量大,就能算真正崛起吗?
印度的情况,远比表面复杂。
提到印度,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人口红利”。
2023年,印度人口正式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全国15到64岁的劳动力约5.94亿,平均年龄只有28岁。
更关键的是,未来20年还将新增1.8亿青壮年。预计到2050年人口达峰值16.8亿,到本世纪末仍维持在15亿以上。
光看这些数字,确实潜力巨大。
但人口多不等于红利,还得看人能不能用起来。
现实是:
也就是说,虽然国家GDP在涨,但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
有人拿印度文盲说事——全国有2.87亿文盲,占全球文盲的37%。但这得看怎么理解。
这些文盲主要是老年人和受宗教束缚的女性,和他们年轻时没机会上学有关。就像90年代中国文盲率也曾高达15.9%,后来通过普及教育大幅下降。
印度也在推“免费教育”,虽然基础教育普及效果一般,但高等教育在扩张。
大学数量从2015年的760所增加到现在的1213所。
真正的问题不是教育没进步,而是教育成果还没转化成生产力。
现在这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还没成为社会主力。等他们上位,或许才是印度人口红利真正爆发的时候。
但现在,大量年轻人“有知识没工作”,反而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印度最大的瓶颈,不是人口素质,也不是种姓制度,而是没有土地改革。
要搞工业化,就得征地建厂、修路、建园区。但印度土地归各邦管理,地主势力强大,和地方政府利益捆绑。
地主宁愿土地荒着,也不愿低价出让,导致征地成本极高。就算给了地,地方工会还可能对外资企业敲诈勒索。
比如泰米尔纳德邦,是印度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但想修条路都难如登天。
结果就是:
印度程序员承接了全球55%的软件外包业务,贡献了全国9%的GDP。这当然是真本事,也赚真钱。
但服务业主要吸纳的是高技能人才,对解决大规模就业帮助有限。
印度最大的优势是“人多”,可制造业起不来,这些人就没地方去。
2023年,莫迪在印度独立76周年讲话中提出“Amrit Kaal”计划,目标是到2047年建国100周年时,把印度建成发达国家。
他还提议把国名“India”改成“Bharat”,增强民族认同。
听起来很宏大,但普通人过得怎么样?
一个扎心的事实:
过去十年,印度人均GDP快速上升,通胀也一直高,但全国最低工资标准一毛钱没涨。
更夸张的是贫富差距。
根据“世界不平等实验室”报告:
从1991年经济改革开始,印度贫富差距一路扩大。
2014年莫迪上台时,前1%收入占比回到百年前的20%;
现在更升至22.6%,创下历史最高。
而亿万富豪的财富十年增长超300%,是国民收入增速的10倍。
莫迪当初承诺要创造1亿个制造业岗位,缓解贫富分化,结果恰恰相反。
为什么贫富悬殊这么大,社会还没乱?
关键原因在宗教。
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告诉底层人:
你现在受苦,是前世业报,忍一忍,来世就能投个好胎。
这套观念深入人心,极大缓解了底层对不公的愤怒。
某种程度上,它成了维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枷锁”。
也正因为如此,印度人民党(BJP)这类以印度教为基础的政党才能崛起。
莫迪本人就是低种姓出身,但他上台后并没有打破这套体系,反而强化宗教认同。
问题是,现代化和宗教维稳是矛盾的。
但这些东西,恰恰是现在印度国家形态的根基。
所以你会发现:
政府嘴上喊改革,行动却很慢。
不是能力不行,而是真改了,可能动摇统治基础。
今天的印度,南北差异巨大。
在南方,尤其是班加罗尔、金奈这些城市,不少人已经过上现代生活。
低种姓出身的莫迪当上总理,首富阿达尼也是低种姓;
年轻人在IT公司上班,跨种姓婚姻也不再稀奇。
这种变化,对很多人来说是“打破千年枷锁”的爽感。
但在北方农村,种姓制度仍是铁律,贱民连喝水都要避开高种姓区域。
这种割裂,很像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
沿海开放,内地停滞。
现在越来越多北方人南下打工,就像当年内地人去珠三角、长三角。
互联网也在加速这个过程。
哪怕是最虔诚的信徒,刷着短视频,看着别人的生活,心里也会动摇。
过去,人只懂得奉献给神;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自己思考。
印度确实崛起了,至少GDP数字上是。
但它面临一个根本矛盾:
想现代化,就得打破宗教和土地的旧秩序;
但国家又靠这套旧秩序维持稳定。
如果不解决制造业问题,不让更多人参与经济,GDP再大也只是少数人的盛宴。
人口红利如果变不成生产力,最终只会变成人口负担。
印度能不能真正崛起,不在于GDP排第几,而在于它敢不敢、能不能迈过这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