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2025年9月25日,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大会气候行动峰会上,中国正式宣布了到2035年的碳排放控制目标。这一举措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长期规划,也对当前全球能源政策走向提出了现实挑战,尤其让美国和欧洲面临不同程度的压力与困境。
与会期间,外界注意力虽被特朗普的争议言行吸引,但真正影响深远的,是中国在气候议题上释放出的明确信号:绿色转型不是口号,而是可执行、可量化、可比较的国家战略。
中国此次公布的2035年目标,延续了近年来在能源结构优化上的既有路径。核心内容包括:
这些目标并非首次提出,但此次在联合国平台公开重申,具有强烈的国际对话意味。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绿色转型已从“规划阶段”进入“成果兑现期”。
数据显示,自2022年起,中国每年新增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连续超过火电装机量;到2024年,全国绿色电力(风电、光伏、水电等)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已达40%。这一成绩建立在中国广袤国土上的规模化布局、成熟的制造业支撑以及特高压输电技术突破的基础之上。
相比之下,许多发达国家仍在为如何平衡能源安全、成本与环保目标而争论不休。
当前美国由特朗普政府执政,共和党掌控国会,其能源政策总体倾向传统化石能源,反对拜登时期推动的清洁能源计划。在这种政治环境下,中国的减排承诺并不会直接对美国政府形成政策压力,反而凸显出美国自身能源体系的结构性问题。
美国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数据中心用电需求激增,导致全国电力供应出现明显缺口。据行业分析,仅AI相关设施的用电增长,就相当于数百万家庭的年耗电量。
然而,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推翻了前任政府关于发展风电、太阳能的多项规划,叫停联邦土地上的新能源项目审批,并试图重启老旧煤电厂。问题是,火电和核电建设周期长、审批复杂、环保阻力大,短期内根本无法填补电力空缺。
更现实的问题是:美国新建电厂所需的许多关键设备依赖进口。
这意味着,即便美国想大规模扩建电力基础设施,也绕不开全球供应链制约。
美国去工业化多年,熟练建筑工人严重短缺,大型能源项目往往需要依赖外籍劳工。若突然启动全国性电力扩张计划,施工人力、设备安装、运维管理都将面临巨大挑战。
此外,特朗普政府主张“美国优先”,限制外来劳工和国际合作,这进一步加剧了执行难度。
特朗普一直宣称“美国拥有世界最低能源价格”,理由是其为全球最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但这一说法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油气开采本身是有成本门槛的。
只有当国际油价高于一定水平时,页岩油、页岩气项目才能盈利。一旦市场波动或地缘冲突缓解导致油价下跌,许多美国能源企业将陷入亏损。因此,“廉价能源”并非天然存在,而是受国际市场和资本投入影响的结果。
在此背景下,清洁能源本应是更具操作性的选择——风电和光伏建设周期短、施工门槛低、无需复杂燃料供应链,适合快速补充电力缺口。
但问题是,由于政治极化,任何被贴上“拜登政策”或“中国成功模式”的方案,都可能遭到共和党阵营的本能抵制。
即便像马斯克这样支持太阳能和储能技术的企业家出面呼吁,特朗普政府也很难在舆论压力下转向支持绿色能源。因为在其基本盘看来,只要是“中国能做成的事”,就绝不能承认其可行性。
与美国不同,欧洲目前整体政治格局仍偏向中间偏右的进步主义路线。英国、法国、德国等主要国家执政党虽非左翼,但在气候议题上仍维持较强承诺。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欧盟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推动绿色转型,政策设计一度领先全球。但在实际执行中,欧洲暴露出组织能力、工程效率和产业配套的短板。
以德国为例,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天然气供应中断,德国被迫重启煤电、延长核电运行时间。此前激进的“去核去煤”政策在能源安全冲击下被迫调整,导致电价飙升、工业竞争力下降。
与此同时,中国的绿色转型却稳步推进:
这种“规划+制造+基建”三位一体的能力,使得中国不仅能设定高目标,还能一步步实现。
而欧洲不仅缺乏类似地理条件,更在关键设备制造上逐渐丧失优势。风力发电机、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等领域,越来越多依赖中国进口。
如今,中国再次提高减排目标,等于在国际舞台上亮出成绩单。这对欧洲政界形成实实在在的舆论压力:既然中国能做到,为什么欧洲不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欧洲中右翼政党往往需要进步派选民支持才能执政。一旦环保议题升温,他们将被迫提出更激进的减排计划,而这些计划很可能再次遭遇“执行难”的老问题。
回顾过去二十年,西方曾多次以“碳排放责任”为工具,试图限制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当时常见的论调是:“你们排放太多,必须减。”
但今天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并行不悖。绿水青山不仅是生态目标,也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光伏、电动车、储能、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新动能。
反观欧美,尽管理念先进,但在落地层面频频受阻:美国受制于政治分裂和工业空心化,欧洲困于能源依赖和执行乏力。
当中国在联大宣布新的减排目标时,真正的问题不再是“谁说得漂亮”,而是“谁能做成”。
这场无声的较量,已经从话语争夺转向实力比拼。而结果正在显现:曾经的追赶者,如今成了标准制定者;曾经的规则施加者,如今成了学习对象。
中国此次在联合国公布2035年碳减排目标,不是为了赢得掌声,而是向世界展示一种可能性:在一个超大规模国家里,如何通过系统性规划、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完成能源结构的根本转变。
它不依赖口号,也不靠外部施压,而是基于多年积累的工程经验、制造能力和制度执行力。
对于美国和欧洲而言,这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提醒:在全球气候竞争中,真正的优势不是谁喊得响,而是谁建得快、谁供得稳、谁转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