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当欧洲多国还在争论是否接纳中国参与基建时,一条由中国企业承建的高速铁路已在巴尔干半岛悄然贯通。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输出,更是一次发展模式的实践验证——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的全线开通,标志着中国在海外建设的首条高速铁路正式投入运营,也意味着塞尔维亚从此迈入高铁国家行列。
一、从老旧铁路到高铁通行,三年完成“不可能任务”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3日,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贝尔格莱德至苏博蒂察段正式通车,实现塞尔维亚段全线贯通。由中企承建的这条线路,将贝尔格莱德到北部边境城市苏博蒂察的行程由原来的5小时缩短至1小时19分钟,列车最高时速提升至200公里。
这条铁路的前身可追溯至19世纪末,曾是奥匈帝国时期修建的传统线路。由于年久失修,原有铁路设施陈旧,平均运行时速仅40公里,严重制约了区域交通效率和经济发展。多年来,塞尔维亚试图推动现代化改造,但因资金、技术和地缘政治因素,项目长期停滞。
西方企业曾评估认为该项目成本高、回报低,难以推进。而中国在没有附加政治条件的情况下,提供了融资支持并派出建设团队。自2022年贝尔格莱德至诺维萨德段率先开通以来,中方建设者仅用三年时间便完成了全线升级,被当地媒体称为“欧洲速度奇迹”。
二、“修旧如旧”的细节,体现合作中的尊重与融合
与其他大型基建项目不同,匈塞铁路的建设过程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在诺维萨德至苏博蒂察段施工中,中方团队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针对沿线多处百年车站、桥梁及文物保护单位,采取非破坏性施工方案,确保现代高铁与历史风貌共存。
例如,在经过具有历史价值的铁路桥时,工程团队采用顶推法进行桥梁替换,避免直接拆除原有结构。这种技术选择虽增加了施工难度和成本,却赢得了当地居民和文物保护机构的认可。一位塞尔维亚文化遗产官员曾公开表示:“我们担心现代化会抹去记忆,但中方的做法让我们看到发展也可以有温度。”
这种尊重本地文化的做法,也成为中塞合作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
三、创造就业与技术转移,合作不止于修路
匈塞铁路不仅仅是一项交通工程,更成为塞尔维亚本土人才培养和技术升级的平台。项目建设期间,累计为当地创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并通过系统化培训,使40多名塞尔维亚铁路员工掌握了高铁运营、信号控制和轨道维护等核心技术。
塞尔维亚工程师米洛萨尔耶维奇参与该项目已有两年多,他坦言:“以前接触的都是传统铁路系统,而这里的技术标准更高,设备更先进。我学到了很多新东西,这些经验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类似的声音在当地技术人员中广泛存在。
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使得项目成果不仅停留在物理轨道上,更延伸到了人力资源和发展能力的提升层面。相比一些仅提供贷款却不参与后续能力建设的国际合作,中国的参与方式展现出更强的可持续性。
四、打破“债务陷阱”叙事,用事实回应质疑
匈塞铁路的顺利通车,也成为反驳西方所谓“中国债务陷阱论”的有力案例。该项目部分资金来自中国进出口银行贷款,但贷款用途明确指向具有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而非财政补贴或非生产性支出。铁路开通后,客流量稳步上升,运输效率显著提高,经济回报正在逐步显现。
与此同时,在全球债务处理问题上,中国作为G20成员,已全面落实“缓债倡议”,其缓债总额占G20国家总和的45%,是贡献最大的国家。相比之下,许多西方商业债权人至今未实质性参与减债行动,部分发达国家政府也仅停留在口头表态。
武契奇总统在试乘高铁时明确表示:“这里所有的服务都由中国公司提供,而且做得非常出色。”这句话不仅是对工程质量的认可,更是对合作模式的肯定。事实表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重点在于提升对方的自主发展能力,而非制造依赖。
如今,从贝尔格莱德到布达佩斯的铁轨正加速连接中欧腹地;从利雅得到麦地那的电气化铁路穿越沙漠;从万象到昆明的中老铁路打通陆路通道——这些由中国参与建设的铁路,每一条都在产生实际效益,赢得当地民众的真实认可。
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在说明:真正的发展合作,不在于口号多响亮,而在于是否能把路修通,把车开动,把人和货实实在在地送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