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第四轮中美经贸会谈即将在西班牙举行,这是双方在长期对抗后又一次接触。但美方在会谈前夕并未表现出缓和姿态,反而连续采取多项施压行动。美国联合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军舰以“自由航行”名义进入台海;施压墨西哥对中国商品加征“二次关税”;再度将23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这些动作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典型的战略前奏——在谈判开始前制造紧张氛围,试图通过外部压力提升自身议价地位。其逻辑是:先制造危机,再以“解决危机”为条件,换取中方让步。过去十年,美国习惯于以“实力地位”与中国对话。所谓“实力地位”,即依托军事同盟、金融霸权、技术垄断三大支柱,迫使对手在谈判桌上低头。但现实正在改变:军事上,美军在西太平洋的行动自由已受到实质性限制,中国区域拒止能力成型;金融上,美元信用持续透支,美债规模突破34万亿美元,债务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技术上,华为5G、国产AI芯片、先进封装等领域的突破,正在瓦解“不可替代”的神话。美国仍掌握部分高端环节,但已无法单方面决定……
2025-09-14
当波兰边境的无人机残骸尚未清理完毕,欧洲的不安情绪已迅速蔓延。作为北约成员国,波兰在经历领空被侵事件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并向美国投去期待回应的目光。其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态——“我们正面临二战以来最接近公开冲突的局势”——不仅是对当前安全威胁的描述,更是一种对盟约责任的迫切呼唤。在此背景下,特朗普于9月13日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一封致北约及国际社会的公开信,引发广泛关注。这封信看似立场强硬、覆盖多方,实则暴露出美国对外战略中的深层矛盾与执行困境。一、“断油令”:道德绑架还是责任推诿?……
过去这些年,总有一批人喜欢拿某些小国的富裕与安宁,来质疑“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被历史反复验证的铁律。他们举出的例子无非是新加坡、瑞士、卢森堡、日本、韩国等——国土不大,军备不强,却生活富足、社会安定,似乎成了“和平红利”的样板。他们的潜台词是:你看,只要站队正确、经营得当,弱小也能活得滋润。所谓“挨打”,不过是大国焦虑的产物,与普通人无关。这种论调,本质是把特定历史阶段的暂时现象,当成了永恒规律。他们忘了,这些小国的安稳,并非源于自身实力,而是搭上了二战后国际秩序的便车。它们的繁荣,建立在三个脆弱前提之上:美国主导的全球安全体系、深度嵌入的全球化分工、以及大国之间尚未破裂的战略克制。而现在,这三个前提正在瓦解……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提出一个观点:过度刷题可能抑制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一说法引发了不少讨论。它是否站得住脚?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人类思维发展的基本机制。人的认知成长主要依赖两种不同的神经运作方式。第一种是通过接触新信息、新环境,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神经突触连接。这种过程拓展了思维的广度,使人能够应对陌生情境,产生联想与创新。第二种则是对已有神经通路进行反复强化,即通过重复练习使某些思维路径更加高效、自动化。这提升了处理特定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类似于“肌肉记忆”。刷题,本质上属于第二种模式。它通过大量重复训练,巩固已有的解题思路,提升熟练度。这种方法在教育实践中被广泛采用,并非没有道理。许多学科的基础能力,如数学运算、语言语法、物理公式的应用,都需要一定程度的重复练习才能掌握。“一万小时定律”所强调的正是这种积累效应……
2025年9月9日,中国正式批复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则看似常规的生态新闻,实则是中国在地缘政治层面打出的一记重拳——它不仅是对南海局势的再定义,更是对美国近期在南亚挑衅的精准反击。黄岩岛距菲律宾最大岛屿吕宋岛仅237公里。2024年11月,中国公布黄岩岛领海基线,依《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由此向外延伸12海里为领海,200海里为专属经济区(EEZ)。这意味着中国在该区域获得资源开发、航运管理、立法管辖等完整主权权利。对菲律宾最具杀伤力的是海上执法权的实质性强化。尽管国际法允许“无害通过”,但若外国船只涉嫌危害中国主权或安全,中国海警有权查扣。此前,菲律宾向非法占据的仁爱礁运送物资,必须穿越黄岩岛附近水域。如今,中国可在其船只刚出港时即实施拦截,彻底切断其后勤链条。同样的逻辑适用于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军频繁派遣间谍船与侦察机从菲律宾基地出发,刺探中国华南军事部署。其中:苏比克湾海军基地,距黄岩岛275公里,是美军侦察船主要出发地;巴萨空军基地与马格塞塞堡军营,距黄岩岛约320公里,为P-8A、MQ-4C等侦察平台提供支持。黄岩岛专属经济区半径达370公里,完全覆盖上述基地。未来中国在此部署海警舰艇与远程雷达,美军侦察行动将暴露于中国监控之下,行动自由被大幅压缩……
钱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一张纸、一串数字,能换来粮食、房子和石油?这不是简单的经济学问题,而是文明秩序的核心命题。主流叙事常把货币起源归于“以物易物不便”,于是人们自发创造一般等价物。这是典型的西方小贩式想象——仿佛市场是天然存在,商人是宇宙中心。但真实历史远非如此。货币的本质,不是交易工具,而是权力凭证。它的诞生与演变,始终围绕着“谁掌控信用”这一根本斗争展开。人类历史上只存在两种货币形态:一是中央主权货币,信用基础是国家政权;二是私人资本货币,信用基础是金融集团。前者由政府发行,服务于社会治理与经济稳定;后者由私人机构主导,目标是资本增殖与控制。现代人熟悉的美元、英镑、欧元,皆属后者。而中国自上古以来建立的复合货币体系,则代表前者的历史巅峰。必须明确一点:国家先于货币,而非相反。没有组织化的政治实体,就不可能有稳定的信用系统。所谓“原始社会自发产生货币”的说法,不过是为资本合法性编织的神话。中国的国家形态在一万年前已趋成熟,而欧洲直到17世纪霍布斯提出“利维坦”理论,才勉强理解何为国家。因此,当谈论文明时,真正的文明史就是中国文明史。西方近几百年的制度演进,本质是对中华治理模式的学习与……
美国对委内瑞拉动手,从来不是因为什么“打击毒贩”或“捍卫民主”。真正的原因很简单——石油。委内瑞拉是全球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仅马拉开波湖一带就探明500亿桶。上世纪,美国资本在这里疯狂开采,钻了超过3000口油井,原油直接运往美国炼厂,利润几乎全被美国拿走。查韦斯上台后,把石油收归国有,赶走了美国公司。这本是主权行为,但他犯了个致命错误:把卖油赚的钱全砸进高福利,搞免费医疗、教育、住房,却不投入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结果,油田老化,产量暴跌,国家经济逐渐崩溃。转机出现在中国资本进场。一家叫“康和资源”的中国企业,投入10亿美元,三个月内就重启了100口油井,日产恢复到6万桶,并计划在未来几年把全部3000口井都修起来。这事让美国坐不住了。更让美国受不了的是……
2025年8月,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阿西姆·穆尼尔再度访美,与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丹·凯恩举行会谈。这是他在不到两个月内的第二次赴美行程。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前国家安全顾问穆伊德·优素福在《外交事务》杂志撰文,题为《为什么美国应该押注巴基斯坦》,系统阐述华盛顿应调整南亚战略的必要性。这一系列动向背后,是美国对印度战略投资的全面反思,以及对南亚地缘格局的重新计算。过去二十多年,美国将印度视为制衡中国的“天然盟友”,却逐渐发现新德里并不愿充当其地缘棋子。与此同时,曾被边缘化的巴基斯坦,正重新成为美国可操作的战略支点。自21世纪初起,美国将印度定位为“印太战略”的核心支柱,试图通过政治支持、军事合作与技术共享,将其塑造为遏制中国的区域力量。然而,印度始终奉行独立外交路线:与俄罗斯保持武器交易和能源合作,投资伊朗恰巴哈尔港,拒绝在联合国等场合对中国采取敌对立场,甚至在关税政策上对美设置壁垒。拜登政府虽对此多有不满,但出于“围堵中国”的大局考量,选择容忍。然而,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其“交易主义”外交风格彻底打破了这一默契。他要求盟友必须“百分百配合”,否则即视为对手。印度的“多边平衡”策略,在特朗普看来无异于“两面下注”。2025年6月,特朗普试图推动印巴和解,要求莫迪政府回应巴基斯坦的和平倡议。遭拒后,两人再未通话。这一事件标志着美印关系从“战略性忍耐”转向公开裂痕。美国意识到,印度并非可靠盟友,而是一个追求多极化、不愿依附任何单一霸权的独立行为体。在此背景下,美国开始重新评估巴基斯坦的战略……
2025年9月13日,唐纳德·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布一封致“北约国家及全世界”的公开信。内容冗长、情绪化、逻辑跳跃,但核心意图清晰:将俄乌战争的责任从自己身上剥离,并迫使欧洲盟友承担更多代价。这不是政策宣示,而是一次典型的政治甩锅术——以强硬姿态掩盖战略无力,用荒诞条件转移矛盾焦点。这封信的背景是近期三起国际事件:特朗普盟友查理·柯克在活动中遭枪击身亡;以色列疑似对卡塔尔首都多哈发动袭击;波兰声称遭遇俄罗斯无人机越境攻击。其中,波兰事件成为导火索,欧洲多国借此向美国施压,要求北约采取更强硬行动。面对压力,特朗普没有选择协调或安抚,而是反手抛出一份近乎羞辱性的“最后通牒”。其内容可归纳为五点:要求所有北约国家立即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否则美国不会对俄实施“重大制裁”;指责部分北约国家仍在购俄油,“令人震惊”,削弱自身谈判地位;提议北约集体对中国征收50%至100%关税,称此举有助于结束俄乌战争;强调这是“拜登和泽连斯基的战争”,他只是来“帮助结束”的;威胁若不听从他的方案,北约就是在浪费美国的时间、金钱与耐心。表面看,这是强硬路线的延续;实则是一场精准的三重打击——既推卸责任,又制造混乱,更趁机敲打……
2025年9月,美国保守派政治人物查理·柯克在公开活动中遭枪击身亡。事件本身并未超出美国暴力犯罪的常规范畴——每年超两万起枪击致死案件中,政客被杀虽不常见,却也非孤例。同期,一名乌克兰女性在纽约地铁站内被推下轨道碾压致死,一名印度籍工程师在休斯顿街头遭随机枪击丧命。这些案件在美国国内激起的舆论涟漪极为有限。真正引发争议的,是中国互联网上部分网民对柯克之死的反应。有人调侃“拥枪者死于枪下”,有人称其“死得其所”,也有将其生平言行与死亡方式并列,视为某种因果报应式的黑色幽默。对此,某高校一位教授公开发文指责,称此类言论“突破人类文明底线”。这一指控不仅荒谬,而且彻底错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