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卡塔尔首都多哈被以色列空袭后不到一周,沙特就迅速和巴基斯坦签了《共同防御协定》。这个动作来得又快又急,明显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被现实逼出来的。这份协议说白了就是攻守同盟:谁打沙特,就是打巴基斯坦;谁打巴基斯坦,沙特也当自己挨打。两国互相承担军事责任。更关键的是,巴基斯坦是伊斯兰世界里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巴基斯坦防长已经公开表示,如果沙特需要,可以提供核保护。这意味着沙特第一次真正拥有了战略威慑能力。为什么是现在?其实早在2025年5月,巴基斯坦空军在“5·7空战”中以6比0的战绩击败印度空军后,沙特就开始认真考虑结盟的事了。但当时沙特还在犹豫,想继续走老路——交保护费,维持中立,两边不得罪。谁能想到以色列这么不讲规矩。卡塔尔对美国可以说是掏心掏肺。这些年光军购合同就签了几千亿美元,今年5月还一口气签了超过2000亿美元的大单,外加送了一架4亿美元的豪华专机给特朗普,说是“友谊的见证”。卡塔尔花这么多钱,换来的是美国在海外最大的空军基地,还有号称“世界最强”的萨德反导系统。他们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了。结果9月9日,以色列战机直接飞到多哈上空,实施打击。更讽刺的是,现场所有美制防空系统,包括沙特自己花重金买的萨德,全都“集体沉默”,一点反应没有。事后还传出消息,美国不仅没有阻止,反而在……
2025-09-20
最近走中欧班列的外贸企业都挺头疼。原因是波兰突然关闭了与白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口岸,而这条线路正是中欧班列通往欧洲的主要通道之一。货走不了,订单受影响,不少人开始焦虑。表面上看,这事儿跟俄乌冲突有关。毕竟波兰一直对俄罗斯强硬,最近还传出要派兵介入的风声。再加上一些东欧国家对中国和俄罗斯保持正常贸易有意见,很多人以为这是波兰在“表态”。但真要这么想,就简单了。俄乌打了三年,中欧班列一直没断过。要是波兰真想拦,早几年就拦了,何必等到今天?更关键的是,就在几天前,中国外长王毅刚访问了波兰,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包括中国同意进口波兰的家禽产品,双方还签了稀土合作意向书,中国还公开支持波兰加入G20。波兰当时态度很好,满口答应要“保障中欧班列畅通”。可王毅一走,波兰立马翻脸,关闭口岸。这转变太突然,明显不是波兰自己能做主的。那谁在背后指使?只能是美国。懂欧洲的人都知道,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这些东欧国家,一直是美国在欧盟里的“铁杆”。它们听美国的多,听德国、法国的少。这次波兰宁愿放弃中国送上门的经济利益,也要突然变脸,背后肯定是美国施压的结果。美国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动手?第一反应可能是……
最近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一些言行,看起来挺“疯”的。他公开说,只要是美国产的电子产品,都可能被当成炸弹用;又在没有明确预警的情况下,对卡塔尔首都多哈发动空袭,理由是打击哈马斯目标。这些事一出,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人是不是真疯了?但在国际政治里,所谓“发疯”,往往不是情绪失控,而是一种策略——问题是,这种策略能不能奏效,得看对手是谁、局势怎么走。现实中,真正有实力的大国或强手,不需要靠“发疯”来达成目的。他们靠的是资源、军事、外交和长期布局。比如美国打伊拉克,中国搞基建,都不是靠突然暴起、大喊大叫,而是按计划一步步推进。但普通人喜欢看“弱者发疯变强”的戏码。就像电影里主角被打到墙角,突然爆发,反杀对手。这种剧情爽,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是“弱鸡”,希望有一天也能“觉醒逆袭”。可现实是:你要是真弱,发疯不但不会让你变强,反而会惹来更强者的注意。人家一看你乱来,挡了路,顺手就能把你摁下去。轻则制裁,重则换人。内塔尼亚胡现在做的这两件事,表面看是“强势”,实际上是在挑战整个中东秩序的底线……
根据巴基斯坦媒体《黎明报》等消息,卡塔尔和阿联酋已明确表示要加入“沙特-巴基斯坦共同防御协议”,这个原本是两国之间的安全合作机制,正朝着“四国联盟”方向发展。巴基斯坦国防部长赫瓦贾·阿西夫公开表示,这一共同防御框架已经向其他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开放,欢迎更多国家加入。中式武器打出了信任……
2025年9月16日,国际刑事法院再次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发出通缉令,指控他在加沙战争中涉嫌犯下“反人类罪”。然而,就在外界以为这会带来某种收敛时,内塔尼亚胡却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大以色列不是梦想,而是我们犹太民族的天赋使命。”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它背后是一套长期存在、并正在逐步实施的政治和宗教构想。一、“大以色列”从哪来?“大以色列”这个概念,最早出自《旧约圣经》。其中提到,上帝赐予犹太人的土地“从尼罗河到幼发拉底河”,范围远超今天的以色列国界——包括现在的巴勒斯坦、黎巴嫩南部、叙利亚西南部、约旦全境,甚至埃及的西奈半岛。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兴起,这个宗教概念被重新包装成政治目标。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利库德党正式提出“从河流到大海”的口号,意思是:从约旦河到地中海之间的整片土地,都应成为犹太国家。虽然这个范围比圣经描述的小很多,但在以色列右翼看来,这只是第一步。他们认为,现代以色列的边界是临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两条蓝线”之间的完全控制——这两条线在象征意义上,就代表“从河流到大海”。如今,“大以色列”已成为以色列右翼政党的主流共识,而内塔尼亚胡正是这一理念的坚定推动者。二、用战争和定居点一步步……
中东局势最近又有新变化。2025年9月17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宣布,将对以色列实施制裁,包括部分中止《欧盟-以色列联系国协议》中的贸易条款。制裁对象包括两名以色列极端主义部长和一些暴力定居者。紧接着,英国传出消息:准备承认巴勒斯坦国。这可不是小事。英国是美国最紧密的盟友之一,长期在中东问题上紧跟美国步伐。现在它要迈出这一步,说明欧洲对以色列的不满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那么,英国为什么要这么做?背后有几笔账要算。一、道义压力:再不承认就站不住脚了。目前全球有180多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其中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印尼等大多数国家。不承认的,基本是美国及其核心盟友,比如五眼联盟成员(美、英、加、澳、新),再加上德国、法国、日本,以及一些东欧国家。英国作为美国的“铁杆”,一直跟着不承认。但现在情况变了。继续这么站队,等于把自己放在国际主流的对立面。尤其是在联合国和各种国际场合,英国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越来越被动。现在英国宣布要承认巴勒斯坦,是看清楚了大势:再不承认,道义上就说不过去,国际形象会受损。与其被动挨骂,不如主动调整,显得自己“与时俱进”。而且一旦英国带头,其他欧洲国家也会更方便跟进。德国、法国这些国家早就有人呼吁承认巴勒斯坦,但一直下不了决心。英国一动,它们的压力就小了。二、国内政治:穆斯林人口越来越多,不能……
2025年9月19日,中美领导人进行了今年第三次通话。这次通话并不意外,因为此前特朗普和美国财长贝森特都提前透露过消息,属于“预告在先”。从双方释放的信息来看,这次通话的核心议题,依然是TikTok问题。当然,通话不可能只谈一件事,但其他话题基本属于“各说各话”,真正有实质进展的,还是TikTok。通稿里的细节:一次“有温度但没成果”的沟通我们先看中方发布的通话通稿。第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通稿没有“应约”二字。此前几次通话都有“应约”,说明是美方主动提出。这次没写,很可能是因为通话时间是在9月14日马德里会晤时就定好的,属于既定安排,不是临时发起,所以不算“应约”。通稿第二句说:“就当前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就下阶段中美关系稳定发展作出战略指引。”这句话听起来挺正式,但关键词是“交换意见”。对比9月14日马德里会晤的通稿,用的是……
当全世界都在盯着以色列坦克开进加沙的时候,南美洲正悄然酝酿一场可能的大规模军事冲突。这一次,主角是美国和委内瑞拉。最近,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公开放话,称特朗普正在策划其第二任期内“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目标直指委内瑞拉。理由是:委内瑞拉“屡教不改”地参与毒品走私,美国“阻止无效”,只能“开战”。这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有实际行动在配合。几天前,美国宣称……
过去几年,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字节跳动出售TikTok美国业务,否则就禁止其运营。这项政策早已写入法律,原定执行日期一再推迟,主要就是因为特朗普顶不住压力。TikTok在美国拥有超过1.7亿用户,占美国人口一半以上,其中活跃用户超8000万。如果强行封禁,等于直接得罪上亿选民,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将彻底失去支持。这对正在备战中期选举的特朗普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在最近一次马德里举行的高级别会谈中,美方态度出现明显松动。会谈后,特朗普宣布双方达成框架性共识:将以“合作”方式解决TikTok问题,而非强制出售……
这几年常有人说:“外国人不来了”“中国和世界关系变差了”。特别是欧美国家的人,好像都不来中国了。这种说法到底准不准确?我们不妨用数据说话。我查了北京2019年上半年和2025年上半年的入境外国游客数据。为什么选北京?因为它是外国人来华的主要门户之一,数据也统计得比较细,能按国家分开看。上海的数据我也看了,趋势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