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2025年9月15日,英国记者科林·弗里曼在其YouTube频道披露了一组数据: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由英国政府组织并派遣到乌克兰的英国雇佣兵中,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阵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00名英国人丧生。
如果这一数据属实,按死亡率推算,英国实际派遣至乌克兰的战斗人员总数可能达到约5000人。这一数字远超此前公开信息所显示的规模,也揭示了英国在俄乌冲突中扮演的角色远不止于后勤支援或外交支持,而是深度参与了前线作战。
通常在讨论俄乌战争的外部推手时,美国被视为最主要的一方。但英国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2022年3月,俄乌曾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和谈,并一度接近达成协议。当时双方讨论的内容包括:乌克兰承诺不加入北约军事联盟,不在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而俄罗斯则同意从部分占领区撤军。
然而,这一和平进程最终未能落地。后来披露的信息显示,时任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曾两次访问基辅,明确劝阻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不要签署和平协议,主张继续战斗。
此举被广泛认为是导致和谈破裂的关键因素之一。从那以后,乌克兰彻底转向全面战争模式,冲突持续至今。
除了提供坦克、导弹、无人机等装备外,英国的情报和特种部队早已深度介入乌克兰战场。
英国军情六处(MI6)和特种空勤团(SAS)长期在乌克兰活动,负责培训乌军进行战场侦察、定点清除、电子战和无人艇操作等任务。有报道称,英国特工曾直接参与策划对克里米亚大桥和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的袭击行动。
此外,英国还协助乌克兰建立远程打击能力,包括使用无人艇攻击黑海舰队目标。这些行动并非单纯的“顾问支持”,而是实质性的作战参与。
与美国更多依赖私人军事公司(如黑水公司)不同,英国在乌克兰的作战力量中,大量使用被称为“志愿者”或“雇佣兵”的非正规战斗人员。
根据弗里曼披露的信息,这些人员中不少是社会边缘群体:有些人有犯罪前科,希望通过参战获得法律上的“洗白”;有些人因经济困难、失业或家庭问题而选择赴乌作战,换取高额报酬。
这些人大多缺乏正规军事训练,装备水平参差不齐,在战场上往往被编入突击队,承担最危险的任务,例如前线侦察、排雷、城市攻坚等。
其高达20%的死亡率,反映出几个现实问题:
战场环境恶劣:与伊拉克、阿富汗不同,乌克兰战场没有西方空中优势。俄军拥有强大的炮兵、无人机群和防空系统,西方雇佣兵不再具备“单向猎杀”的技术优势,反而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状态。
指挥混乱:多名曾参战的外籍人员反映,乌军指挥体系效率低下,命令频繁变更,前线情报支持不足,导致作战行动常常陷入混乱。
被当作消耗品:一些分析指出,外籍雇佣兵的高死亡率在某种程度上被乌方和西方部分势力“利用”。每有西方人员阵亡,都会引发媒体关注,进而推动更多军援。从这个角度看,他们的牺牲成了争取国际支持的政治工具。
英国深度介入俄乌战争,背后有明确的地缘政治考量:
从英国的角度看,这是一场典型的“离岸平衡”操作:不直接宣战,但通过代理人战争影响大陆局势,维护自身影响力。
俄罗斯方面对外国雇佣兵的态度非常明确:不承认其为合法战俘,视为非法武装人员,可直接击毙。
俄国防部多次强调,任何参与对俄作战的外籍人员都不受《日内瓦公约》保护。在实际作战中,俄军一旦发现外籍战斗单位,往往会集中火力进行精确打击,不惜代价予以清除。
这种做法不仅出于军事考虑,也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义——每消灭一批外国雇佣兵,都是对西方干涉行为的直接回击。
英国长期奉行“大陆均势”政策,即通过支持一方对抗另一方,防止欧洲出现单一强权。从拿破仑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冷战,这一策略贯穿其外交传统。
俄乌战争被视为这一策略的延续。但与过去不同的是,此次英国已从幕后走向台前,不仅提供武器和情报,还通过雇佣兵形式直接参与战斗。
这种深度介入带来了沉重代价:1000多名英国公民死于异国战场,许多家庭破碎,社会问题加剧。而战争的结局仍不确定,和平前景依然渺茫。
英国在乌克兰的军事介入,远比官方表述的更为深入。从高层干预和谈,到特种部队行动,再到大规模派遣雇佣兵,英国已成为这场战争的重要参与者。
高死亡率的背后,是战略误判、战场现实与政治算计的交织。那些奔赴前线的英国人,无论出于何种动机,最终都成了地缘博弈中的牺牲品。
这场战争再次提醒人们:大国之间的角力,往往以普通人的生命为代价。而历史是否会重评这场冲突中的角色与责任,仍有待时间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