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2025年9月,美国保守派政治人物查理·柯克在公开活动中遭枪击身亡。事件本身并未超出美国暴力犯罪的常规范畴——每年超两万起枪击致死案件中,政客被杀虽不常见,却也非孤例。同期,一名乌克兰女性在纽约地铁站内被推下轨道碾压致死,一名印度籍工程师在休斯顿街头遭随机枪击丧命。这些案件在美国国内激起的舆论涟漪极为有限。
真正引发争议的,是中国互联网上部分网民对柯克之死的反应。有人调侃“拥枪者死于枪下”,有人称其“死得其所”,也有将其生平言行与死亡方式并列,视为某种因果报应式的黑色幽默。对此,某高校一位教授公开发文指责,称此类言论“突破人类文明底线”。
这一指控不仅荒谬,而且彻底错置了批判的坐标系。
当“文明底线”成为话语武器时,必须首先厘清,究竟什么行为才真正构成对文明的亵渎。
查理·柯克是谁?他是特朗普主义的核心推手之一,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运动的青年旗手,常年活跃于福克斯新闻、社交媒体及各类右翼集会。他公开鼓吹对华贸易战、科技封锁、外交围堵,将中国塑造为美国衰落的替罪羊;他支持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否认巴勒斯坦人的基本权利;他煽动白人身份政治,美化持枪文化,反对移民改革,是标准的极右翼意识形态输出机器。
这样一个人物,在美国国内拥有大量拥趸,也有众多反对者。他的死亡本可引发关于政治暴力、枪支泛滥或意识形态极端化的讨论。但现实是,案发现场有观众欢呼,社交平台上出现大规模嘲讽。这说明,即便在美国社会内部,柯克也远非“全民公敌”的对立面,而是分裂本身的一部分。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公众对暴力的麻木。乌克兰女子在地铁遇害时,车厢内多人举手机拍摄,无人施救;印度男子被枪击后倒在血泊中,路人绕行如常。这不是个别冷漠,而是一种系统性情感钝化。当杀人成为日常,围观成为习惯,悲悯退出公共空间,这才是真正的文明崩塌。
相比之下,万里之外的中国人对其死亡发表讽刺评论,既未捏造事实,也未鼓动暴力,仅是对一个长期敌视中国的政治人物之结局进行价值判断。若这也算“突破底线”,那美国本土那种面对真实死亡时的狂欢与沉默,又该作何定义?难道只有赞美敌人、哀悼对手,才算“文明”?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网民说了什么,而在于那位教授为何如此激动。
他对柯克之死的“愤怒”,实则是对自己立场崩解的恐慌。他无法接受的是:一个被中国视为意识形态对手的人物死了,我们不仅不悲伤,反而笑了。这种情绪反差暴露了某些知识群体深层的认知扭曲——他们仍将美国视为文明标杆,哪怕这个标杆早已锈迹斑斑。
他们崇拜的不是美国人民,而是美国权力结构中的符号人物。他们向往的不是自由民主,而是由华尔街、硅谷、五角大楼和右翼媒体共同构筑的霸权幻象。因此,当柯克这种代表美国对抗性叙事的关键角色倒下时,他们感到的不是解脱,而是象征体系受损的焦虑。
这是一种典型的“精神美国人”症状:地理上生活在中国,价值观上依附美国,情感上认同西方。他们可以批评中国政府,却不敢直视美国的社会溃败;他们能洞察国内弊端,却对美式暴力选择性失明。一旦有人调侃美国政客,立刻跳出来维护“体面”,仿佛捍卫的是普世价值,实则是在守护自己残存的身份幻想。
可笑的是,这些人往往自诩“理性”“开明”,却容不下一句网络玩笑。他们要求中国人以“高尚道德”对待长期敌视我们的政治人物,却不曾要求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时保持同等克制。这种双重标准,本身就是文明虚伪的体现。
柯克之死之所以引发广泛戏谑,并非仅仅因其政治立场,更因其死亡场景极具讽刺意味:一位终身倡导“人人持枪自保”的拥枪派领袖,最终死于另一名年轻拥枪者的枪下,而凶手据称是一名比他更极端的右翼分子。
这不是悲剧,这是自我实现的预言。美国枪支文化的逻辑是“以暴制暴”,结果却是暴力不断升级、失控、反噬。柯克曾无数次宣称“枪能保护自由”,现在他用生命证明了这句话的荒诞——枪保护不了任何人,它只确保更多人会死于枪下。
美国人自己也在笑。主流媒体尚未发声,民间段子已席卷X平台(原Twitter):“查理终于实现了终极融合——和他的AR-15融为一体。”“他不是被暗杀的,是被第二修正案执行了。”连福克斯新闻的评论区都充斥着冷嘲热讽。这说明,即便在支持拥枪的文化内部,许多人也意识到这套意识形态已经走火入魔。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网民的调侃不过是加入了全球范围内的集体解构。如果说这算“不文明”,那么整个美国互联网是否也该一同被审判?毕竟,那里才是此类言论的最大生产地。
美国早已不是什么“灯塔”。它的城市充斥着无家可归者,校园频繁上演枪击案,政治极化导致国会山暴乱,司法系统沦为党争工具,底层民众在医疗、教育、住房面前寸步难行。这样一个国家,却仍有一批人将其奉为圭臬,甚至为其右翼打手之死鸣冤叫屈,实在令人费解。
文明的底线是什么?是尊重生命,是反对无差别暴力,是拒绝仇恨煽动,是捍卫弱势群体尊严。从这些标准看,柯克一生所作所为,恰恰是在不断冲击这些底线。他制造分裂,煽动恐惧,服务于资本与权力集团,转移国内矛盾于外部敌人。他的“能力”——组织、动员、煽动、诡辩——全是用于巩固压迫性结构的技能。
我们不庆祝任何人的死亡,但我们有权评价一个政治人物的历史位置。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遏制中国发展、污名化中国人民、推动对华敌对政策时,他的死亡自然会被置于这一语境中审视。认为这种审视“不文明”,等于要求受害者永远保持宽容,而加害者永远享有豁免。
真正的文明,不是虚伪的悲悯,而是清醒的判断。我们不需要为柯克默哀,正如我们不会为蓬佩奥、纳瓦罗或麦卡锡时代的反共狂人落泪。历史自有评价,而当下,我们只需记住:那个鼓吹对抗的人,最终倒在了对抗的逻辑之下。
至于那位教授,若真想践行“文明”,不妨先去问问纽约地铁里那些沉默的乘客,或者休斯顿街头绕过尸体的行人——他们才最清楚,什么叫作底线的彻底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