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穷台”战略:经济反制的七种手段


2025年09月13日 
 

过去七八年,台湾经济数据表面光鲜:出口额从2019年的3297.5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的4749.9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5000亿大关;人均GDP也从2019年的2.6万美元一路冲高,2024年达3.4万美元,“主计总处”甚至预测2025年将逼近4.1万美元。

乍看之下,台湾经济似乎进入了黄金时代。

但拆开来看,这场“繁荣”并非源于内生增长,而是中美贸易战与全球AI浪潮共同催生的结构性转移红利——台湾成了美国对华科技围堵的“前线代工厂”


一、台湾出口猛增的真相:不是产业升级,而是产能回流

台湾出口的爆发式增长,核心驱动力有两个:

第一,全球AI军备竞赛带动半导体、服务器、网络设备需求激增。

英伟达的AI芯片几乎全部由台积电代工,而这些芯片最终要装进戴尔、惠普、亚马逊、微软的服务器中,再通过思科级交换机组成算力集群。台积电营收从2019年的364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901亿美元,正是这一链条的直接体现。

第二,中美贸易战迫使台企将产能从中国大陆迁回台湾。

2018年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后,大量台资企业为规避关税,将原本设在大陆的服务器、网络通信设备生产线迁回台湾。这一“第一波供应链移动”,直接引爆了台湾本地制造业产值。

根据台湾“国家发展委员会”2024年6月发布的《台湾新国际政经变局下经济及产业课题研析》报告:

  • 2018年下半年,台湾网络通信设备产值同比增长115%,服务器产业同比增长11.7%;
  • 2019年上半年,网通设备产值同比翻两番(400.08%),服务器同比增长45.8%。

这不是技术突破,而是地理位移带来的账面增长。

典型案例如:

  • 友劲:将大陆90%产能全数回迁台湾;
  • 启碁:大陆产能从70%降至20%,其余转至台湾与越南;
  • 仲琦:大陆80%产能转移至越南与台湾;
  • 中磊:台湾产能比重从10%提升至30%;
  • 广达:将服务器产能从大陆移回桃园龟山总部;
  • 英业达:将北美服务器主板订单转至桃园大溪厂;
  • 纬颖:赴南科投资建厂,布局云端服务器与智慧研发;
  • 勤诚兴业:将几乎全部机壳产能从大陆迁回台湾。

这些企业不是在创新,而是在“搬家”。台湾的出口增长,本质是将原本在中国大陆完成的加工环节,重新搬回本岛,形成“数据繁荣”。


二、市场结构剧变:大陆退场,美国上位

更关键的变化在出口目的地。

2019年以前,中国大陆+香港长期占台湾出口总额的40%以上,是第一大市场。但到2025年1-7月,这一比例已降至20%出头,美国取而代之,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目的国和顺差来源

与此同时,台湾对美贸易顺差急剧扩大:

  • 2018年:63.85亿美元
  • 2023年:353.52亿美元
  • 2024年:649.06亿美元
  • 2025年1-7月:已达697.04亿美元

而对大陆+香港的贸易顺差则从2018年的827亿美元,降至2024年的699.85亿美元,2025年1-7月进一步萎缩至418.19亿美元,已被美国反超

这意味着:台湾经济已深度绑定美国市场。其增长不再依赖两岸产业链协同,而是依赖美国科技巨头的订单。


三、所谓“穷台”战略:经济反制的七种手段

台湾当前的“繁荣”是脆弱的,其命门不在军事,而在经济结构的单一性与对外依赖。大陆若要推进统一进程,经济领域的反制必须系统化、精准化。

1. 禁售稀土与关键矿产,打击其高端制造与军工能力

台湾虽无大型矿产开采,但其电子、军工、新能源产业高度依赖进口稀土与关键金属。大陆应全面禁止向台湾出口以下资源:

  • 稀土元素:钕、镝、铽等用于永磁电机,是AI服务器冷却风扇、无人机、导弹制导系统的核心材料;
  • 电池金属:锂、钴、镍、石墨,用于电动车与储能设备;
  • 战略金属:镓、锗、钨、锰、钛,用于半导体、航空航天、装甲制造。

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显示,其98%稀土、97%锂、93%镁依赖中国。台湾同样无法自给,若断供,其高端制造成本将飙升,军工产能将受重创。

此举还可切断台湾向美国转口稀土的渠道。福特CEO曾公开承认,因中国限售稀土,其工厂停产三周——若台湾无法获得原料,其对美军工合作也将中断。

2. 将台湾关税纳入中美谈判,剥夺其单独议价权

美国对台关税长期低于对华关税,形成“套利空间”。2018年中美贸易战期间,大量产能从大陆迁台,正是利用这一价差。

大陆应在中美谈判中明确:美国对台关税不得低于对华水平。若台湾对美出口加征同等关税,其代工企业(如广达、英业达)利润率将大幅压缩,被迫再次迁移产能。

台湾代工毛利率普遍低于10%,10个百分点的关税足以颠覆其商业模式。即使产能不回流大陆,转至东南亚或墨西哥,也将削弱台湾本土就业与税收。

3. 将台军关联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台湾军工体系依赖民营企业支持,如汉翔航空、台船、龙翔等企业均与军方深度合作。大陆应将所有与台军有供货关系的企业列入不可靠清单,禁止其:

  • 与中国企业合作;
  • 参股大陆公司;
  • 使用大陆供应链。

此举可切断台军工业的民用技术来源,削弱其“以商养军”能力。

4. 打击台湾航运巨头,反制其“亲美疏陆”政策

长荣、阳明、万海位列全球集装箱运力第7、10、11位,2024年合计营收8483亿新台币(约1898亿人民币),净利润超千亿。

但其船舶采购严重规避中国大陆:

  • 长荣:现有北美航线陆制船占比0%,在建船舶23.1%;
  • 阳明:现有17%,在建0%;
  • 万海:现有0%,在建4.1%。

远低于马士基(68.9%)、地中海航运(94.5%)等国际巨头,甚至低于特朗普政府设定的25%“红线”。

大陆应反制:对非陆造船舶停靠大陆港口征收高额停靠费,或直接对三家公司征税。大陆是其最大货源自,此举将直接打击其盈利能力。

5. 重税打击传统制造业,瓦解其就业基础

台湾制造业就业300万人,其中传统产业占208万(约七成),包括石化、纺织、金属、机床、汽车零部件等。

这些产业可替代性强,技术门槛低,却承载大量就业。大陆应:

  • 对台湾石化、纺织、金属制品加征高额关税;
  • 停止进口台湾农产品(如凤梨、石斑鱼);
  • 鼓励台企将传统制造环节迁至大陆。

例如台湾机床出口已从2012年峰值42.36亿美元腰斩至2024年22.15亿美元,竞争力持续下滑。若大陆提高关税,将进一步加速其产业外移。

此举可制造内部经济压力,放大社会不满。

6. 对ICT科技业实施差别化征税,倒逼技术落地

台湾半导体政策长期“防中”,限制台积电等企业对大陆技术输出。大陆应反制:

  • 提高集成电路进口免税门槛,从65纳米提升至28纳米,迫使台厂在大陆扩产;
  • 对台湾生产的服务器、内存、主板、PCB等可替代产品加征关税;
  • 对台湾半导体设备(如检测、封装设备)征收重税,降低其在大陆市场的竞争力。

中芯国际、合肥晶合已具备28纳米量产能力,大陆不再需要无条件让利。

7. 推动“去台湾化”供应链,鼓励制造业回流

美国正推动苹果、戴尔等企业“去中化”,将供应链移出大陆。大陆应反向操作:

  • 要求大陆企业逐步剔除台湾本地产的零部件;
  • 鼓励台企在大陆设厂生产,而非在台制造后出口;
  • 对坚持在台生产的台企,限制其进入大陆市场。

此举可降低统一过程中的经济摩擦成本,避免大陆企业因台海冲突遭受供应链中断。


四、旅游业:最成功的“经济战”案例

过去十年,大陆对台最有效的经济反制,是停止开放自由行

2015年,大陆赴台游客达418万人次,占当年总游客数近40%。此后逐年收紧,2024年仅43.8万人次。

结果:台湾旅游收入从顺差转为巨额逆差。2024年,出境旅游1685万人次,入境仅785万,旅游逆差达6992亿新台币(约1680亿人民币)

这说明:只要敢于出手,就能重创台湾经济命脉


结语:繁荣是假象,依赖是死穴

台湾当前的经济数据,是地缘冲突下的“战时红利”,而非可持续发展模式。其增长依赖美国订单、大陆技术、全球供应链稳定——三者任意一环断裂,繁荣即告终结。

大陆的反制不应停留在情绪层面,而应系统性打击其经济脆弱点:切断原料、抬高成本、剥夺市场、瓦解就业

统一不仅是军事问题,更是经济结构的重塑。当台湾意识到其“繁荣”不过是外部力量的临时馈赠时,政治选择才会真正动摇。



已有0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欧盟的制裁幻觉:以为自己在出牌,其实早被踢出牌局
下一篇:福建号南下,但更该关注的是J35取消侧弹仓这件事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