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一段关系里,对方冷淡、敷衍,甚至一次次让你失望,可你偏偏耗着不走,总想着“再给他一次机会”“也许下次会变”;而另一个对你真心实意、温暖体贴的人,你却觉得“他对我好是应该的”,从不珍惜,甚至轻易冷落。这听起来像情感问题,但其实,它和投资犯的是同一个错。华尔街有句老话,说很多投资者干着一件荒唐事:把开得正好的花剪了,却天天给院子里的杂草浇水。这话是彼得·林奇说的。他说的不是园艺,是人性。人们常常一看到股票涨了一倍、两倍,就急着……
2025-10-26
你有没有见过那种人,朋友圈里每年都在“翻倍”:今年比特币,明年私募,后年海外房产,一年换一个赛道,张口就是“财富自由”。可再过几年一看,要么销声匿迹,要么又在找人凑钱投新项目。反倒是另一类人,不声不响,十年过去,房子换大了,孩子出国了,退休生活过得从容。你问他怎么做到的?他笑笑:“没干啥,就一直拿着几只股票。”这听起来像段子,却是真实世界的财富密码。华尔街有个老故事……
我们总以为,在职场里弱势的是员工,怕被裁、怕背锅、怕失宠。可实际上,公司也在怕你。只是这种“怕”,藏得很深,等到你察觉时,刀已经架上来了。这种怕,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你还未上位时:老板怕你“不出力”。商品买卖很简单:付钱,拿货。但劳动力不一样。你付工资,买到的只是一个上班的时间,至于这个人是全力以赴,还是出工不出力,全凭心意。所以,管理的本质,不是激励,而是控制与榨取。怎么让人在固定工资下发挥最大价值?……
人到中年,总会遇到那么几个瞬间,觉得天要塌了。可能是银行卡余额比手机电量还低,可能是家人躺在病床上等你拿主意,也可能是你熬了半生拼下的东西,一夜间被人轻描淡写地拿走。那一刻,胸口像压了块石头,喘不上气,脑子里反复回响一句话:“这关,我过不去了。”可你有没有发现——那些当时觉得“非守住不可”的东西,几年后再回头看,早已不是那么回事?甚至有些……
如果你想要年化6%以上的长期回报,先别急着找“牛股”,而是得对“随机性”保持一份敬畏。这个数字听起来不高——银行理财都敢给到3%,那6%很难吗?可现实是,真正能长期稳定越过这条线的人,凤毛麟角。而那些看似接近甚至超越它的人,往往不是靠智慧赢的,是靠运气撑的,最后又被随机性亲手打翻。沃伦·巴菲特被奉为“股神”,人们总想拆解他的成功密码。有人总结出两点:第一,抓住几次关键机会,重仓出击,死拿到底;第二,躲过几次致命危机,活到最后。听上去简单吧?像一道小学算术题:赚大钱+不亏大钱=长期赢。但问题就出在这儿——这两件事,表面上……
2025-10-25
最近,美国一个叫凯尔·米切尔的金融从业者火了。他干了件听起来像段子的事:花了四个月,跑遍几十家银行,换来了500万枚五美分硬币——整整30吨,堆在他农场的车库里。按面值算,是25万美元。但他看的,根本不是这25万。他算了一笔账:一枚五分镍币,含3.75克铜和1.25克镍。现在铜价涨了,光是这些金属熔了卖,总价值已经逼近29万美元。也就是说,他手里的每一分钱,实际“材料”比“钱”还值钱。更关键的是,美国造一枚这种镍币,成本要14美分。政府每造一枚,就亏9美分。这种事能持续多久?米切尔的逻辑很朴素:要么政府哪天停铸这种“赔本”的硬币,要么通胀继续,金属更贵。不管哪种,他都赢。这叫什么?叫“不对称押注”。往下,最坏结果是……
当全世界都在紧盯美欧对俄制裁的“统一战线”时,一个被长期孤立的国家却逆势而动,不仅公开站队俄罗斯,还直接派兵赴俄乌前线作战。这不是传闻,而是2025年正在发生的现实——金正恩用一场高风险的军事介入,彻底改写了朝鲜在国际博弈中的被动地位。一、从模糊结盟到明牌对抗:俄朝关系的质变时刻。过去几年,俄朝互动频繁但始终留有余地。2023年,普京与金正恩会晤时大谈经济合作,对军事议题语焉不详,外界虽有猜测,却无实锤。这种“欲言又止”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战略信号:双方在试探底线,也在等待时机。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俄朝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其中明确规定:“缔约一方遭受武装侵犯时,另一方应立即提供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一切必要支援。”这一条款不再是模糊的“战略协作”,而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军事同盟承诺。普京随后公开表示“不排除军事合作”,等于为后续行动开了绿灯。到了2025年,局势彻底摊牌。金正恩亲自证实,朝鲜已派遣部队参与俄乌冲突,并与俄军协同作战,收复库尔斯克部分地区。更引人注目的是,朝鲜为阵亡士兵举行高规格悼念仪式,国旗覆盖棺木,官方媒体全程报道。这不仅是对国内的动员,更是向国际社会宣告:朝鲜已正式介入这场大国冲突,且毫无退意。二、安全背书:用俄罗斯的……
2025-10-08
外界常将特朗普视为反复无常的政客,但若深入其行为模式,会发现他的“变”并非无序,而是策略性的递进。当直接施压无效时,他会迅速调整手段,但目标始终如一。在俄乌问题上,他最初宣称能“一天解决”,但在斡旋失败后,立即转向支持对俄军事援助与经济制裁,转而以威慑替代调停。这一转变并非放弃,而是将“美国优先”的利益计算贯彻到底——若无法主导和平,就确保对手受损。在哈以问题上,他的路径更为清晰。表面上,他支持以色列对加沙实施无差别打击,实则是在为后续方案铺路:先通过高强度军事行动摧毁哈马斯的作战能力,迫使其进入^
2019年,格蕾塔·通贝里以“愤怒的环保少女”形象登上《时代》封面,彼时她批评各国领导人“偷走她的未来”,特朗普回应称她“该学会管理愤怒”。如今,七年过去,她将愤怒投向了另一场正在发生的灾难——加沙。本月初,通贝里加入“全球坚韧船队”,试图从希腊出发,突破以色列对加沙的海上封锁,运送医疗物资与人道援助。这支船队由42艘船只组成,载有470多名国际活动人士,目标明确:打破以色列的围困,让世界看到加沙的真相。然而,船队尚未接近加沙海岸,便被以色列海军全部拦截。参与者称,以军以暴力手段对待他们,包括“揪住通贝里的头发拖行”“强迫她亲吻以色列国旗”。尽管以色列官方否认这些指控,称其……
2025-10-07
九月初,波兰声称有俄军无人机越境,引发广泛关注。当时我并未排除俄罗斯的可能性,毕竟斯拉夫民族行事常带有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气质,甚至可以说,他们有时会用非常规手段来宣示存在感。然而,进入十月再回看整个九月发生的至少20起欧洲国家领空被不明无人机侵入事件,已有足够理由排除俄罗斯的直接参与。一个基本判断是:现在的俄罗斯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主动挑衅北约核心国家。俄乌战争已充分暴露其战略极限——连一个乌克兰都难以彻底击败,更遑论恢复苏联时期对东欧的影响力。俄军在战场上推进缓慢,依赖大量身管火炮而非远程精确打击,正说明其高精度武器储备紧张,远程打击资源极为宝贵。既然如此,为何要将稀缺的无人机用于对欧洲的象征性骚扰?这种行为不仅无法带来实际战略收益,反而可能激化与北约的全面对抗,将俄罗斯推向更孤立的境地。从理性决策角度看,这是一笔亏本买卖。即便有人用“斯拉夫式的抽象行为”来解释这种看似无逻辑的操作,也难以掩盖一个事实:俄罗斯当前的战略重心始终在乌克兰战场,任何分散资源的行为都不符合其核心利益。如果俄罗斯没有动机,那谁最有动机制造这些“俄军无人机入侵”事件?答案很可能是……